大学生寒假“宅”在学校,你有几个理由?


放寒假已经有好几天了,校园里还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现在正是吃晚饭的时刻,食堂的窗口前更是人头攒动。我趁着打饭的排队的功夫与旁边的一个大学生聊了起来,聊的过程中得知他是大三的学生,我问他“放假这么多天了,怎么还没有回家呢?”他说“回家有什么意思呢?整天面对着爸爸妈妈,他们还对我管这管那,做什么事都觉得不自在,不如在学校自由,再说了,我已经长大了,我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那你的爸爸妈妈对你呆在学校放心吗?”“有什么不放心的,我已经21岁了,也应该按自己的方式过生活了”“你怎么过这个寒假呢?”“玩玩游戏,网络上溜达一下,跟同学逛逛景点,恶补一下电视剧等等”,他打饭了,我们结束了对话。

我打好饭后,看见一个同学单独做一张饭桌,于是我走了过去,“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她抬头看看看我笑着说“可以,您请坐!”,“你假期没有回家啊?”“是的!”“打算不回家了?”“不是,刚刚考研结束,有点太累了,打算调整一下再回。”“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呢?”这位同学告诉我,包括暑假和这个学期每天都在为考研努力学习,现在打算好好给自己放个假,早晨九点钟起床,起床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从网络上下载的韩国、日本、印度的电视连续剧,今天是第一次到食堂打饭。我问她平常吃什么呢,她说主要是方便面、榨菜。她来自贫困地区,对于她来说吃方便面、榨菜是家常便饭,她的爸爸妈妈在广州打工,一般要到春节的前一连天才能回家,她一个人呆在家里每天除了睡觉、看电视,没有什么可干的,还不如“宅”在学校。“宅”在学校既是较低经济成本的放松和调整,也是让自己安享生活的便利场所。

吃完饭后我随意在校远离散步,碰到了同事张老师,张老师说他同村的一个学生不愿意回家,昨天这个学生的爸爸打电话给张老师,让张老师劝一劝孩子使其早日回家。张老师找到这个学生了解情况,这个学生说回家和老爸老妈没法沟通,受不了他们的唠叨,跟他们聊学习他们不懂;跟他们聊社团活动,他们说我不干正经的事儿;去找同学玩,他们说我跟着别人学坏了;……与其回家找不愉快,还不如“宅”在学校。

晚上我坐在桌前正打算为白天的所见所闻写点什么,我曾经疏导过的正在上大二小崔给我打电话,说自己不打算回家了,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回家没有意思,爸爸妈妈一年四季都在上班,回到家中白天一个人在家,面对着电脑和电视百无聊赖,更多的是乏味和空虚。我说你可以找中学时代的同学去玩,也可以去亲戚朋友家去串串门。他说毕业一年多了,中学时代的同学已经很少往来了,突然去找他们一方面觉得尴尬,另一方面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聊的;到亲戚朋友家去串门,最烦的就是他们问东问西,还说一些我的同学考的大学比我好什么的,这让我更加难受;我呆在学校虽然也觉得无聊,但是比回家所面临的要好多了。

从上面四个同学的情况来看,寒假在大学里“宅”在宿舍不急于回家,也不愿意出去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一般都有以下几种心理(或理由)

第一,觉得自己长大了,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寒假。

第二,刚刚结束了高压力的考研情境,择暂时把自己安置在宿舍里,选择打游戏、看电视剧等来调节身心。另外还有一些大四的同学因为求职环节的不顺利而遭受挫折感,他们选择暂时把自己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宿舍里,选择打游戏等暂时分散注意力,暂时性地保护自己,回避来自家庭的压力。

第三,父母打工在外不在家或者上下班,一个人很无聊,“宅”在学校既是较低经济成本的生存,也是让自己安享生活的便利场所。

第四,和老爸老妈没法沟通,受不了他们的唠叨,与其回家找不愉快,还不如“宅”在学校。

第五,家里上不了网,和中小学的同学也没什么联系,没什么好玩的,呆在学校比回家所面临的要好多了。

针对以上在大学里“宅”在宿舍不急于回家,也不愿意出去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我想对你们说的是:

首先,我很同意上面那个大学生所说的:我已经长大了,我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应该按自己的方式过生活了。长大了就要学会面对很多事情,很多事情是在我们的经历和体验中练就而成的。大学生活是开启我们走进社会的大门,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实现自己健康的生命价值,更是为了练就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不赞成“宅”在宿舍过玩游戏,网络上溜达等百无聊赖乏味空虚的生活,而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沙场,在摸爬滚打中练就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

其次,经历了高压力和挫折之后,的确需要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调节或“疗伤”,“宅”在宿舍玩玩游戏,网络上溜达一下,跟同学逛逛景点,恶补一下电视剧等是一种不错的调节和“疗伤”方式和方法,不过它不如利用寒假与亲人团聚、享受亲情和亲人支持和鼓励来得便捷。不少毕业同学在年前的求职中受了打击,想在寒假好好休息一下,这无可厚非,但“宅”毕竟是一种逃避的态度。长此以往,如果“宅”掉了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宅”掉了正确的职业态度,甚至“宅”掉了健康的心态和身体,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我建议这部分同学要早点调整好状态,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们能与父母做好沟通,争取形成家庭支持和鼓励的合力,那么我们就会以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心态来对待找工作过程中的挫折和障碍的。

第三,记得我曾对大学生们说过,进入大学之后有齐头并进的三大任务——第一,多读书(专业书籍、哲学书籍、成功励志书籍、身心健康书籍、休闲书籍等等),学会组织和利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多参加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学会组织和利用众人的智慧与力量,培养超越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多结交朋友,学会与异性相处以及爱与被爱,进而发展爱情培养尽义务、负责任、享幸福、获照顾的对等的亲情实践能力。“宅”在宿舍长时间沉迷网络,会导致与周围人群的具体而直接交往能力下降,还会造成人际交往恐惧以及社会实践的退缩。现在的社会事务看重的是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主动走出宿舍,走出狭小的个人世界,走进社会实践锻炼,让自己有意识的与不同的人群接触中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篇蓝天!

第四,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想绝大多数的同学会说是为了获得人生成功,享受幸福、愉悦和快乐。人生成功的前提事业有成,培养了无数成功人士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有一个调查说:在事业有成的人士中,26%靠工作能力,5%靠家庭背景,69%靠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要想在事业上脱颖而出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提升专业才能,更重要的是拓展我们的人际关系,提升人脉竞争力。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人脉资源的基础,比如血缘人脉(由家族、宗族、种族形成的血缘人脉关系)、地缘人脉(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如同村、同乡、同县、同省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学缘人脉(共同学习而产生的人脉关系,如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甚至会议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事缘人脉(共同参与实践或处理事务而产生的人脉关系)、随缘人脉(一次短暂的聚会,一次偶然的邂逅所结成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这样的丰富的人脉资源的基础并不代表你有了这样丰富的人脉,要获得人脉就需要主动走出去与人交往,善于了解别人的需要、渴望、能力与动机——倾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表现的一本正经,两眼注视,兴趣十足),必要的时候补充和引申一两句,这样就会使对方觉得犹如莫逆之交,自然觉得你与他非常投机而成为好朋友;当然你还要学会适时地赞美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和乐与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成功,保持对他人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善于记住他人的姓名,兴趣爱好等等,这样就会让自己的人脉得到发展和提高。如果我们“宅”在宿舍过玩游戏,网络上溜达等百无聊赖乏味空虚的生活,那么就等于让自己的人脉资源基础白白的葬送了。你是一个想要获得人生成功,享受幸福、愉悦和快乐人,那么你此时此刻就应该立即盘点自己所认识的人,适时的问候、关心(比如过一段时间的一个电话,发一个伊妹儿问候等)或拜访,只要你长期的付出与关怀,就能在不经意间逐步建立和积累起自己的人脉网,让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游刃有余的享有幸福、愉悦和快乐

第五,有些同学认为“和老爸老妈没法沟通,受不了他们的唠叨,与其回家找不愉快,还不如“宅”在学校”, 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期待着自己的孩子在将来的一天能生活的很幸福,所以他们才一直不懈的用唠叨来要求着我们。如果我们利用假期把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向父母汇报,同时把最想要说的话告诉父母,或者以征求意见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当父母了解了我们的一切,与我们有了思想和心灵上的共鸣之后,那么他们的唠叨之声也就随之消失了。再说了,我们的父母知道自己有责任为孩子做些什么,并一直自觉而持久的做着,作为我们如果能对父母自觉而持久的负责的行为给予更好的姿态回应,他们自然会更加愉悦和快乐。只要我们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学业上少让他们操心,多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那么我们寒假在家的生活就会被和乐幸福、欢声笑语的融洽氛围所包围。

你还“宅”在宿舍等什么呢?快来行动吧!(作者:杨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