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教授写了一本书《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提到制度、贸易与交易成本等等因素。很有道理。这本书要是在中国几百年以前就有了该有多好,不过,现在似乎也不晚。
就像他所说的交易成本,我们倒可以把这种状况想象为一个人在水里面游泳,尽管很努力,速度却总是不如人意,远非在岸上奔跑来的轻松与迅捷。
在这里,我倒要说一个与交易成本无关的例子,让人困惑的是他同样“让我们越勤劳越不富有”,更有意思的问题是市场的参与方都觉得自己得了额外的好处,乐此不彼,而不像在交易成本高企的市场中,参与者能感觉到阻碍与痛苦,只是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我岳父几乎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经商与办企业的人。在90年代初,办了一个制造家庭用铁锅的企业。由于市场几乎空白、竞争较少再加上当时的技术也比较粗糙,生产出来的铁锅很厚,很耐用,价格也不菲。当然产量相对来说也较低。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只铁锅可以用好多年;对于企业来说,产量不大,利润也较为可观。
随着竞争的激烈,在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心理的作用下,企业的制造技术也愈发的精湛,铁锅越来越薄,产量也越来越大。用我岳父的话说“已经薄如纸,用点劲手指就可以捅破”。一般用不了几个月。
在这种状况下,很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企业每天大量的生产,然而利润微薄;消费者频繁的购买铁锅,单次购买价格的廉价,被多次购买所抵消。
同样是用来炒菜的铁锅,两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姑且不去比较哪种方式可以给我们消费者更多的效用。
但是,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后一种方式,社会中的个体显然要忙碌的多。不断的生产占用了极为重要的资源“劳动力”与“原材料”。
于是,一个问题出来了,我们很勤劳,没日没夜的生产,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如意,企业没有利润、工资微薄、消费者呢,也似乎没有讨到什么好处。为什么第一种状态不能保持并且持续呢?
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没有错;
企业不断的提高技术、扩大规模也没有错;
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呢?
现在我在的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出厂价格很难提高,甚至于下降,企业的成本已经几乎没有可以消减的空间,这种状态下,企业只有唯一的选择——欺骗消费者。
在环顾一下其他的行业,绝大部分似乎都陷入了这种困境。
三聚氰胺事件,很多人以为是企业道德的问题,然而身在商界的人知道这种悲剧远非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