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确实是我一贯的教育主张。在全国各地讲学,我也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的观点。最近,我却受到有的听众质疑:既然鼓励大学生创业,为什么又让自己的女儿出国?
是我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吗?是我对学生和家里人的要求不一致吗?我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不断强调“人人皆能创业”,但“能”创业并不意味着“要”创业,我鼓励大学生创业并没有要求人人都要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学生的选择应该是多样的。有的学生选择就业,有的学生选择创业,有的学生选择深造,有的学生选择出国,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一个人在可供选择的众多道路面前,难免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实事求是讲,没有标准答案,但标准的选择方法是有的。那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来做出选择。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重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又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现实中,有太多的大学生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无视社会的变化和自身的条件一味做出相同的选择——就业。有鉴于此,我就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
可供选择的路有多条,每条路都可能成为金光大道,当然,也都可能成为羊肠小道。这完全决定于一个人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人可能会认为“创业”很艰辛,“出国”很风光,从而得出“出国”比“创业”好的结论。“出国”与“创业”,走的确实是两条不同的路,但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努力却是共同的。女儿出 国攻读博士学位,即使是假期,每天仍然保持十多小时的高强度的学习和研究。昨天女儿在电话中说,寒假一直在做研究,是实验室窗外远处的礼花告诉她新的一年开始了。女儿的一日三餐纯粹是为了保证维持生命的需要不可能再考虑到满足心理上的享受,煮饭烧菜怎么便捷就怎么样做,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时间。论劳动时间和强度,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种职业能比得上在顶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了。我真的说不出怎样的人生道路是最佳的路,我只能说适合的便是最好的。
每个人走同一条路,自然也就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剧;每个人走不同的路,则完全有可能“条条道路通罗马”让每个人变得成功。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同学不同“道”,同“道”非同学,说不定恰恰是应有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