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珠三角建世界最大城市是福而不是谣言
广东省委发言人称:“珠三角将建世界最大城市是谣言”,其实我认为把珠三角建成世界最大城市真的是个好主意,对于人多地少,大多人口还集中在农村的国家而言,通过建立超大型城市,意义重大。
遗憾的新闻:“珠三角将建世界最大城市是谣言”
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样的合并真的是益处远大于负作用。
记得谢国忠曾写过一篇“想象5000万人超级城市”的文章,观点极佳。他认为中国建立20座各拥有5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将能实现规模经济,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建立超大城市(Supercity)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口分布效率、改善居住条件改善。超大城市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关键,规模经济上去了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城市越大,失业率越低。巨大的人口将会让公共交通如地铁变得有利可图,香港和东京的地铁都是赢利的。如果城市建得足够大,比如达到了5000万,则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上就可以实现高额赢利,这样就能够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投资机会,解决目前困扰由于城市规模小、无法赢利而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另外建超大城市还可以提高国民收入,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基本上都比中小城市更高,如东京地区的人均收入比日本平均水平高60%,纽约和伦敦的情况也类似。发展中国家的里约热内卢、孟买、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平均收入,都要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效果。
谢国忠还认为建20个5000万超大城市是解决“城市病”的药方 。目前不少大城市有“城市病”,如交通堵塞和污染,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城市规模,而是跟这些城市当初没有规化好有关系,例如:纽约当初规划人口时只想到了100万人口,而伦敦是为马车运输设计的。如果是一个规划合理的大城市,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城市病。如日本东京就是在“二战”后规划设计的,城市病就很少。如果中国从一开始就按照50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超大城市,就可以避免目前多数城市犯的堵塞病。
我国目前几个大的都市圈生产极化作用不高,人口极化作用过低,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
与日、韩、美国等巨型都市圈相比,我国珠三角、长三角、津京唐的人口密度一直偏低。我国不应该对这些地区限制移民,而是应该再继续增加。我国知名经济刊物《经济研究》有一篇“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好论文,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数据证明:与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圈相比,目前我国东部几大经济圈的人口规模太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上海的人口密度也仅约为面积相同的日本相应地区人口密度的一半。我国东部一些核心发达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2.59%,集中了全国33.64%的GDP,但只拥有全国13.32%的人口。而美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最高的14个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3%,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却占全国的50%;美国大西洋沿岸7个州,占全国1.05%的国土面积,却生产了全国11.33%的GDP,集中了全国9.25%的人口;日本的东京都、大阪府、神奈川县三个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75%,却生产了全国31.21%的GDP,拥有全国22.94%的人口。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英国人口密度比我国高,美国、印尼人口密度比我国低,但这些国家核心超大型城市圈人口集中度都高出我国约一倍以上,美国甚至比我国高出两倍。美国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比我国低四倍多,但我国四个经济特区的人口密度,却比土地面积相当的纽约等都市区的人口密度低近一半。我国东部都市圈还有很大的接受人口的潜力与空间。我国在1965年—2001年的36年里生产向东部沿海城市不断集中,但由于户籍等原因,人口却没有相应地向这些都市圈集中,造成我国规模经济的形成。过低的人口极化作用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成长 。
珠三角已具有建超级大都市的基础。
把外来打工者包括进去,珠三角已经事实上超过了4000万人口。目前的珠三角各个城市各自为政,属规模不经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如果合并成一个超大型城市,统一的地铁、交通、服务都可以建起来,而不致于象现在这样各搞各的,各自为政,造成极大的浪费。
目前的小城镇化战略是个死棋。
小城市的污染、规模不经济、难以形成产业配套,缺少就业机会,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提高城市化的人口集聚地。目前遍地开发市的城镇化,试图想让成百上千个城市同时追求快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应该挑选一些城市建立超大规模城市。
中国哪些城市能够有潜力成为超大城市呢?
四大直辖市当然是首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已经有基础,尤其是重庆市,变成直辖市后发展极快,已显示大都市带来大发展的潜力。而另外一些城市,如大连、青岛、深圳、武汉、宁波、苏州、成都、南宁、昆明等都有潜力成为选择。更有一些网友提的建议很好,如:在目前上海市的基础上建5000万人口的大上海,作为中国的东大门与海上航运交通贸易中心;在武汉及周边基础上建5000万大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交通经济中心;在成都市基础上超过5000万大成都,成为西部交通贸易中心,在广州深圳基础上建立超过5000万大广州作为中国南部的经济交通、贸易中心;在南宁市基础上建立5000万的超级大南宁市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贸易中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