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佩顿中学为啥不是“巨无霸”?


 

芝加哥佩顿中学为啥不是“巨无霸”?

——评“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最近,胡锦涛在美国访问期间参观了芝加哥的,这所学校成立于2000年的公办学校,现有在校师生约900人,这是伊利诺伊州最好的学校。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州,东临密歇根湖。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在2009年的时候市区人口就已经达到280多万,美国城市第3名,仅次于纽约、洛杉矶。

这么大的城市,而且是伊利诺伊州最好的学校,是一所“培养领导人的学校”,向胡锦涛所展示的这中学仅仅只有900位学生,与中国“巨无霸”中小学校相比,难道中美教育理念差距如此之大?这让人们会想起连战访问大陆,连战到西安访问自己的母校——后宰门小学。当年连战在这里读书的时候这所学校并不大,今天后宰门小学也已经是“巨无霸”了。这所学校建于1935年,现在已经是西安市著名小学,6个年级的学生有2600余人。在中国类似的“巨无霸”中小学比比皆是,于是学生们上学多数要乘车,中国城乡就近入学已经成了泡影,读书上学要么乘车,要么寄宿,到处都是“巨无霸”。

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民间所搞的中国中学排名,前100名的学校,没有一所不是“巨无霸”。

这难道就就是今天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过去是没有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之后出现的,而且越演越烈。这些年学校评优评估从来就没间断,周而复始,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星级学校也就随之出现,甚至还出现一些教育集体团。这些学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的思想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里姑且不去说多收费,乱收费,我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个伪命题。

胡锦涛在这所学校参观之后向同学们说了三句话:“在这里,我想送大家3句话。第一句话是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是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第三句话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佩顿中学培养出更多领导人。”

佩顿中学能不能培养出未来美国的领导人我不清楚,学校有这样的目标,胡锦涛这样勉励同学们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没有培养出领导人,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望”这是所有国家教育宗旨。让我体会最深的是“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和“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和“知识改变命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常识,一个人手中一把钥匙,也就开启不同的锁,这是个性教育,个性发展的结果,这种教育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获得教育的成功,这也是教育公平的真谛。中国教育家也是这样主张,但实际上却做不到,这是教育实践中真正的差距了。

“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是非常精辟的解读学习语言的意义,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应该是这样,眼下国内的汉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大概正好与胡锦涛的这个提法向左。如果我们对今天对各类学生的语言能力划一个杠杠,特别是外语,阅读,语法,口语,书写都做了整齐划一的要求,那么最终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实际语言交流中的具体问题,更没有考虑专业之间的差异,这种语言教育要求之所以为人诟病也是必然的,这也是常识,难道教育部都不懂?高等教育中加强外语学习无可非议,但有没有必要让全国所有的各类高校接受整齐划一的相同的评价方法?

看到胡锦涛的这三句话,我感受特别深,但也很郁闷。看来中国并不缺少教育理念,但是为啥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差异会这么大呢?

其实这不是一个平民百姓所思考的问题,那么中国的教育学者、教育家又在想些什么?中国教育官员又在想些什么?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