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博:
《愿力的奇迹》令我手不释卷。文采清新,内容生动,画意诗情。
更禅机处处,灯盏漫游……随你一路,敬谒九华,淡远而亲切。“多好
的风景,慢慢走啊。”地藏宏愿,永在心中。
龙溪的水,静静地流……它有源头,它有归宿。记得一首禅诗中曾
有:“珍重苧溪溪上水,汝归沧海吾归山。”体得缘起,一切本然。
“安心于当下,随其心净,则处处是净土。”日前我写下:“幽居
陋室,无龙无仙,无菊可捋,何处南山?鱼乐蝶梦,自心怡然,般若徐
来,云在青天。”
“无论是否见到最美的佛境,都请下山,继续禅修。”好的,一定。
再次感谢你。顺祝全家春节快乐。
张美英 2011.1.19
张美英教授,是迄今为止,我的读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她今年81岁。2005年,她读到了《生活禅》。当时,因腰有疾,她只能仰卧在床。那本书因为彩印,用了纯质纸,书有些厚,也有重。张先生举着书仰读,时间一长手就特别累。她说:“书写得太精彩了,没法不读。”因此,她想了个办法,让儿子唐尧(青年雕塑家)将书分拆成六小册。这样一小册一小册地举着看,就省力气多了。张老师说:“《生活禅》对我影响很大。”于是,她嘱咐家人,见到“明博的书,一定要买回来给我看”。近几年,家人陆续为她买回《一日沙门》《禅遇》。
2010年12月底,《禅》杂志举办“禅心迎新年”祈福茶会。我作为《禅》刊的作者代表上台说了几句话,被台下的唐尧兄盯上了。在会场外,他拉着我的手,将母亲读《生活禅》的故事讲给我。一时,我激动地泪满双睛。
——我一激动就喜欢流泪,朋友们请见谅。
我说:“你安排时间,我想去拜访拜访张先生。”
唐尧兄笑了,他连声说:“好,好!我母亲见到你,一定会很高兴!”
元旦过后,唐尧到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参加“禅七”。七天之后,他回到北京,打来电话,约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楼张美英教授府上见面。
见我进门,张先生坐在轮椅上,双手合十,她笑容可掬地说“欢迎”。
我带去一册新近出版的《愿力的奇迹》,送给她。张先生接过去,马上翻阅起来。我说:“今天先聊天,书可以慢慢读。”张先生说:“这本书我先看,等我看完了,再让唐尧看。”
那天下午,我们聊得很开心。交流的间隙,我从满屋子的鲜花、绿草,感受到张先生心里的春天。还欣赏了张先生腰伤前的油画,我拍了照片。
——后来的一天,画家治斌看了油画照片后说:“这水平是油画教授的水平。说她是业余爱好?我不敢相信。”我告诉治斌:“张先生是教俄语的,画画真是业余爱好。”治斌沉吟了一下,“那她就是天才型的人物!”
那天下午,在张先生书架上,我找到了《一日沙门》《禅遇》。拿起来,随手翻看,发现书中许多的页码上,都留下了张先生阅读的笔迹。
我的心里装满了感动。说实在的,我原来以为,我的书都是年轻人看呢。没想到,还有张先生这样年高德劭的读者。以后写作,我可要更加严谨些才是。
那一天,张先生对我鼓励有加。我乘兴将新书稿中的一节读给她听。张先生用心听着,等我读完了,她说:“感觉文风有了变化,和《生活禅》不太一样了,更口语化,更通俗了,你的文字,总是让我深受教益。谢谢。”
我告诉张先生:“我试图在写作中,让语言更准确、更简洁,更通俗,然后,再加一点点儿的幽默。”
张先生笑了,她说:“那就是说,你的文字会更精彩!”
前几天,我和张先生通了一个电话。她告诉我:“《愿力的奇迹》我已经读完了,你写得真好。这几天,我一直琢磨着给你写一封信呢。本来想写封长信,可是我的腰不能长时间坐着,那就写封短信吧。明天,让我女儿寄出去。”
手写信札,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是奢侈的事。何况张先生腰有疾,不能久坐呢。我说:“张老师,您和我随便说几句就行了,不用写信。”
“那哪儿行啊!写这封信,可以表达我对你的尊重。”
今天下午,我收到了张先生寄给我的尊重。
这封信,成为我新年收到的最珍贵的祝福。
我想对张老师说:“张老师,我会好好地写下去。以后,我出版的新书,也将陆陆续续地送到您的手中!因此,我祈请三宝加持您健康长寿,这样,我就可以慢慢地写,您就可以慢慢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