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校媒上更多地表达心声


(博主按:“2010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暨首届高校新媒体文化节”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在次日举行的“高校传媒联盟成长论坛”上,博主应邀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以下是校媒网上的记录稿。)

 

陈强:在校媒上更多地表达心声

http://www.xiaomei.cc 01-15

  去年的论坛,我也是点评嘉宾。当时我曾批评一些同学说官话,“宣传”二字不离口,根本不像学生说的。今天的语境跟去年大不一样,同学们终于说学生话了。你们刚才讨论了深度报道和批评报道怎么做,其实都只是报道的表现形式,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多地表达学生自己的心声,把校园媒体办成自己满意的媒体。我很羡慕台上的三位同学,他们自由度很大,简直就是如鱼得水。24年前我也做过校报记者,感觉在报面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太容易。刚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同学说,他们的报纸可以像《南方周末》那样,一个批评报道使学校改变了一项不合理的制度,这太不可思议了。在我看来,这是“摩擦力等于0”的状态。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可能没那么幸运,想做的事情未必就能做到。我在福建各高校演讲的时候,同学们经常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校媒上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给他们的意见是比较保守的。虽然新闻环境的大气候是一样的,但小气候不同,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的老师决定。台上三位同学的办报环境比较接近,给大家感觉都是很理想化的那种状态。如果有一些抱怨办报难的同学也来上面讲一讲,就更具代表性了。刚才有同学发微博说他们做个小小的批评报道,校方就大发雷霆。我建议主持人及时把同学们在微博上的意见穿插进来讨论。

  校园媒体的自由度可能是所有媒体中最小的,因为你们的指导老师就是你的“天花板”。我们都“戴着镣铐跳舞”,为什么中国青年报比别的报纸好看一点?这是因为擦边球打得好。打擦边球,不仅仅需要胆量,更需要技巧,要跟管你的人处理好关系,知道边界在哪里,这样打擦边球的把握就会大一些。我建议校园媒体多做一些中性的报道。福建校媒在这方面做了尝试,比如新生做校园代理却拿不到钱,再比如女生往往比男生书读得好,在社团表现也比男生活跃,参加G20峰会采访受到胡主席接见的也是清华的女生,这说明女生优势明显,可为什么到了就业的时候女生就不如男生了呢?在座的厦大卢军同学写过学生的家庭背景问题,那是在李刚事件之前,他发现干部家庭出身的学生当学生干部或拿奖学金往往有优势,说明校园里也有父辈权力的影子在起作用。这些都是中性的报道,不一定非得做对抗的东西。我们可以不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而去探讨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就不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

  我想,谈点对处于各种不同状态下的校媒都适用的意见可能会更好一些。谢谢大家!


http://www.xiaomei.cc/content/2011-01/15/content_4092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