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欲入华:是冒进还是洗盘?


近日,全球最大的团购网站与腾讯成立合资公司欲入华的消息传得满天飞,所谓无风不起浪,究竟能否成为事实,估计不久就会见分晓。业内为何如此关注Groupon入华?一来是Groupon给全球互联网带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所以其估值一度飞涨,尤其是在去年年底拒绝全球互联网老大Google 60亿美元的并购后更是间接提升了Groupon的影响力和价值;二来是这种模式西风东进,去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千团大战”的团购模仿风,此时,作为团购鼻祖的Groupon杀入此市场,引发关注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虽然国内的团购网站对于Groupon欲入华的传闻表面上显得不以为然,但从一些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和小有名气的团购网站CEO的言谈话语和情绪中,已经感受到了Groupon入华给他们可能带来的一丝寒意。很简单,言语和情绪本身就是关注的不同形式。此外,从相关媒体披露的报道看,业内担心的是Groupon入华会凭借其资金的优势,通过广告、招募等举措人为抬高团购的成本,进而对中国的团购网站造成冲击,达到洗盘的目的。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的。

 

其实简单分析一下Groupon的成功,不难发现,流量和数据是Groupon成功的法宝。据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的调查数据显示,Groupon占据了全美团购网站访问流量的79%,而排名第二的LivingSocial(美国所谓第二大团购网站)仅占8%。这也是为何Groupon在美国有数百家模仿者而不惧怕的主要原因。按照Groupon CEO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在接受知名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脱口秀节目的话说:目前大约有500Groupon克隆网站,第一家出现在20094月,连网站布局都和我们一样,让我很吃惊。但是,尽管有500家效仿者,499家都没有太大作为,我们仍然领头羊。其二是同样的访谈节目中,梅森还表达了对于FacebookTwitter普及的感谢,因为这些社交网站确保了Groupon服务的进一步传播;其三从风险投资公司看好Groupon的理由,主要是其用户的数据,即根据用户所属群体、购买历史和所在位置,提供的团购产品可以个性化,Groupon则是通过个性化和相关性的提升来加深与消费者和商户之间的关系。

 

从这三点在Groupon海外并购的策略多是并购当地市场的门户或团购老大或社交网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Groupon入华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优势应该是它的合作伙伴腾讯。不能说腾讯同时具备上述的三个Groupon海外扩张的三个要素,但有其中的一个似乎就足够了。当然这并一定就说明Groupon入华就一定会成功,但具备成功的要素是起码的,这是常识。至于以后,那就要看Groupon与腾讯这个合作伙伴(如果未来证明是的话)的发展战略及市场策略,乃至资源的整合了。

 

凡事有利必有弊,Groupon的发展和扩张速度之快虽然令人称道,但这也成为业内对其的诟病之一。跑得过快,就难免踉跄一下。去年Groupon在巴西遭遇的假货风波,然后是有商家表示,与Groupon合作的团购活动是其做过的最差的商业决策,后来又有发起照片团购活动的摄影师用假照片充当其作品的事件,尤其是近日在日本遭遇的“御节料理(osechi)”事件,这足以提醒Groupon,在快跑的过程中,踉跄在所难免,但踉跄过多,摔跤的几率就大,而一旦摔跤,轻者鼻青脸肿,重者就是伤筋动骨了。更何况中国的团购发展之路是鱼目混珠,荆棘密布。稍不留意,恐怕连踉跄的机会都没有。这是笔者认为Groupon冒进的主要原因。

 

笔者始终认为互联网的任何一种形态最终是赢家通吃的市场。搜索的Google、社交网络的FacebookTwitter、视频的YouTubehulu、电子商务的AmazoneBay等都证明了这点。团购也不可能意外。那么在中国的团购市场,此番Groupon入华会上演赢家通吃吗?这要看在未来的发展中,Groupon究竟是冒进的成分大,还是洗盘的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