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大家都别忽悠了


    近日,三国前辈的几条微博,引发了中文在线伍王应与易博士杨洪的舌战,网民们各有立场,顶这个挺那个,不过图个热闹。一场论战,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浮躁。

  这几年,数字出版的文章几乎占据了出版业各大报纸、期刊、杂志一半以上的版面。也几乎所有跟出版沾边的人,都想就数字出版的发展发表点感想,上至集团老总,下至普通编辑发行人员。但不客气地说,关于数字出版的文章95%以上都是糟粕,50%以上连数字出版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却能洋洋洒洒论上万八千字。

  出版无学,谁之痛?学院派的学者们,他们热衷于哈贝马斯与出版公共空间这种有着“进入门槛”的话题,因为在这个行业里似乎鲜有人懂;他们热衷于文化创新、建设出版强国这种宏大的命题,因为无论写什么都跟这些命题扯得上联系;他们热衷于自己构建一个模型,然后解释数字出版中的某些事物,并做到完美“自洽”……我不否认武大、人大、复旦等确有一批学者在尝试构建出版学科体系,他们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距离真正服务行业,还是相差太远太远。

  也正因为如此,业界常常看不起学界,“学者搞的东西太阳春白雪,跟出版实践相去甚远。研究这个东西能创造什么生产力?”更甚者,一些学者们身上的学究气,则是被业者“鄙视”。

  那么,我们的业界人士又在论述些什么?动辄数字出版十大趋势,十大预测,再不然就是十大热点,十大误区(偶也写过。。。。),不够十个也一定要凑十个。再不就是“数字出版会不会取代传统出版”,“电子书会不会替代纸书”这些炒来炒去、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话题。诚然,他们对于数字出版确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但文章也就停留在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总结,以及自己主观的臆断。不能一棒子把人都打死,业者中确实也不乏真正理论联系实践的精彩论调,但这样的文章也实在太少太少,翻读100篇文章,能记住一句话就算收获。

  所以,学界也看不起业界,他们常嗤之以鼻:“这写的也叫论文?就这也能发表?连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懂!”

  数字出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就这样纠结着。而近来出版界和数字出版界在定价权、定价模式、预装与下载等核心问题上产生的分歧,就是这种纠结最直接的体现。

  出版社是否该授权数字化内容给数字出版平台企业,该独家授权还是多家授权,该接受对方买断式的批量购入,还是自主选择哪些接入平台,数字出版物是该出版单位定价,还是该由平台定价,定价该与纸质书籍同价还是应该更高更低……这一系列问题,都不是由出版社拍脑瓜决定的,内容是你的不假,但并不代表出版社必然可以决定这些。当然,你们可以选择最简单的——不授权,那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这也不是数字出版平台想当然地决定,虽然平台本身就意味着垄断,但还要能说服了用户,要有掏腰包的人。如果平台一意孤行,出版社可以选择不接入你,也可以选择给你打包一堆垃圾内容给你。

  这里面还有最可怕的出版业的媒体(虽然偶也身在其中),毫无判断力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告诉数字出版企业——你们必须尊重出版社的定价权,数字出版物就该由出版社、作者定价!还有一些夹杂着私利私欲的所谓第三方观察家,在不做调查的情况下盲目推崇亚马逊模式、苹果模式,并以权威的姿态告诉出版社——你们应该怎么怎么样。

  中国没有尼葛洛庞帝,没有KK,没有安德森,没有预言家。

  亚马逊的每一个决策,都有着背后强大的智慧支撑,贝佐斯绝不会因为某个模式可行,就尝试性地跟进了。而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模仿模仿还是模仿,你们就不能自己研究研究问题,调查调查实际,构建构建博弈模型,在去推行一个模式、一种制度、一个概念之前,让它在理论上少一些漏洞吗?让它在表述上不那么可笑?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至少做到调查引领行动吧。我们的出版单位,你们在授权不授权定价不定价之前,就不能自己多研究研究怎么样才对自己有利吗?先看同行怎么做的,模仿模仿还是模仿,最后大家一起掉河里淹死。

  出版人,数字出版人,媒体人,评论人,醒醒吧,大家都别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