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慎思之”,就是谨慎思维,善动脑筋,看似很简单,但不经意就会忽视过去。到龙江书院的朋友,大多数对禅宗都感点兴趣。那么,什么是禅呢?历代禅宗祖师们的回答,那是接引上上根器的手段,往往天一句地一句,或一句话把你闷住,或一转身把你晾在一边,总之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个我们且不管。这里只说“禅”这个字,它在印度的梵文中的本意,就是静虑、思维修。静滤,滤个什么?思维修,修个什么?都是针对我们的精神结构和内容而言的。禅的本意,就是修正、矫正,以此让自己的精神结构达到最优状态。禅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定,把这个“定”放到我们的精神中、思维中来体会,就是《易经•艮卦》里讲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一说到禅定,一般人就会想到坐禅,即盘腿打坐。许多人以为坐禅,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不要起来,完全让自己空下去,空到什么都没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知半解的说法,真正的禅修,就是思维修,用《中庸》里的话来说,就是“慎思之”。慎思之,就是通过静虑的方式,在自己的思维中布上一道滤网,过滤我们的精神内容。
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八识田里的种子什么时候现形,谁也管不住,谁也做不了主。我们平时观察自己的念头,那真是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一会儿是积极的、光明无比的念头,一会儿又是阴暗的、见不得人的念头,一会儿又是暧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念头。总之,如果你有本事抽身而出,置身于自己的精神之外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作壁上观,你自己精神世界的那个精彩程度、复杂程度,可以说远远超出你每天所见的现实世界。
我们的愿炯师父,他老人家在香港的时候,经常会被请到监狱里面给犯人讲课,给他们讲因果,讲善恶业报之类。他就对囚犯们说,哎呀,我看你们个个都是冤枉啊!你们被关在里面,而我在外面逍遥,就替你们喊冤啦!你们太不划算了,太冤枉了。我并不是说你们的案子判错了,你们和我都是一样的人啊!我们的脑袋里面每天冒出的念头都一样嘛,有很多好的念头会冒出来,也有很多坏的念头冒出来,对不对?为什么我与你们的处境不同?惟一的原因就是,我脑袋里冒出积德行善的念头来了,我就抓住它,把它变成行为;而杀盗淫这些坏念头冒出来了,我就把它扔掉,不让它变成行为。而你们呢?可能正相反,好的念头冒出来了没有抓住,等坏的念头冒出来,一不留神就让它变成了现实。就是这么一点差别,我变成了现在这个大和尚,而你们变成了阶下囚。其实我们都一样嘛,我脑袋里想的一点也不比你们高尚,你们也不比我坏到哪里去。只不过,我脑袋里装了一张滤网,不好的念头就把它滤过去了,它就变不成行为了;而你们呢,没有这一层滤网,好坏都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就到这里来了。
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只有这么一点。关键就是你能否通过思维修,通过“慎思之”,把不好的念头过滤掉,让它永远不起作用。如果好的念头升起来,就让它生根发芽,让它开花结果。
我们前面讲到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怎样才能够发而皆中节啊?实际上就是加上一层滤网,用这个滤网滤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中不好的东西,滤掉我们七情六欲中过分的东西。这样的心念发出来,让它变成行动,那就能够恰到好处。我们通过“慎思之”这样一个过程,让自己的精神变成一股清泉流淌出来,不仅滋养自己的生命,也能够滋养周围的人,乃至于滋养社会。这是“慎思之”的作用。
下面说“明辨之”,简单地说,就是明确辨别、分辨,实际上这也是思维修当中的一个内容,只不过“明辨之”要比“慎思之”更进一层,感觉是更加落实了。它是通过慎思的过程,达到明确、清晰的辨别能力。有了这样的辨别能力,我们面对善恶是非,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就不会手忙脚乱,就能够分清楚轻重缓急,把握好时节因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这种“明辨之”的能力,在禅修中也有个说法,叫做觉照。我们经常说要有觉照力,什么叫觉照力?就是当一个念头刚刚起来,你马上就觉察到了,就像一盏明灯似的,心里有什么阴影,无论哪一个阴暗角落,一瞬间就被这觉照的光明给消融于无形了。在禅宗里有个口诀,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刚才说到静坐,怎样才能入定啊?很多人说静坐要空,可我的念头很多呀,越是想空,越是有纷繁的念头来捣蛋,这时候怎么办?其实,只要这时你能记得“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就行了。在《坛经》里面,六祖大师自己就说了嘛,“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你看,六祖大师也不是一念不起嘛,他也没有把思维断掉,念头照样生起来。所以,你静坐的时候就是要“不怕念起”,念头起来以后,只要你有觉察能力,马上觉察到那只是一个念头而已。凡夫妄念纷飞那很正常,只要你的觉察力始终都能关照到,时间久了,定力自然而然就有了。随着你觉照功夫的加深,定力也慢慢增强,入定就不难了。所以,入定可不是什么念头都不起,而是寂照分明,不然的话,睡觉睡得跟死猪一样,也可以无梦无想、一念不起,那顶什么用?!
在这一点上,《圆觉经》中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也是同样的意思,而且说得更清晰。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无上秘诀啊!在我们从“慎思之”到“明辨之”的整个思维修的过程中,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一语道尽!我们要牢记,并且把它当成一切念头功夫、一切修行法门中最关键的口诀。只要你能够理解这十六个字,真正对它生起信心,把它贴在脑门上,能够抱得定、守得住,那你一生决定成就、一生决定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