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变“互掐网”,叫停不解决问题
2010年的最后一天,金山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360“收集用户密码等隐私”、“上传内网文件地址”、“追踪用户上网行为”等,并运用弹窗发布所谓“一级安全预警”,宣称“上亿用户密码遭泄漏”,公开建议用户卸载360。对于金山的指责,360公司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击,1月3日,尽管还在元旦假期中,360公司就外界表示,通过百度、谷歌、搜狗、必应、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大量金山从用户电脑上传的网址记录,其中不乏用户名和密码。通过金山的官方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公开查询到这些网址,包括其中包含的用户名和密码。
眼看着一场新的网络大战就要开打,但是,1月4日,也就是元旦假期以后上班第一天,包括金山主页上攻击360的专题页面,及所有的相关新闻,都已从金山官网消失。1月6日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这是因为工信部已对这场新起的纠纷叫停,工信部并且制止了360本要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面对行政部门的强大干预,这场新起的“3金大战”只能草草收兵了。
工信部叫停互联网之间的纠纷,在去年的“3Q大战”中已有先例,而且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一场新起的“3金大战”与“3Q大战”却有很大的不同。在那一场“3Q大战”中,当事一方腾讯公司要求用户卸载360软件,否则将停止QQ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了数量庞大的QQ用户的基本权益,实际上是绑架了用户利益向其竞争对手叫板,这是一种严重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这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行政权力出面予以制止是其职责所在。但是,这一次发生在金山公司和360公司之间的互相攻击,至少到目前为止,涉事双方只是互相揭露了对方的丑事,还没有发展到绑架用户要挟对方的地步,因此,工信部的叫停,似乎早了一点,并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从此次金山和360之间的互掐来看,如果它们所曝出的料是有其真实性的话,那么,无论是金山公司还是360公司,它们都出现了严重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普通工具,但是,有关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却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在用户与互联网公司的关系上,互联网公司可以随便地截取用户的个人资料,而用户却无法使用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维系双方关系的依赖全在于互联网公司的道德支撑,只要公司或者公司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稍有失守,互联网用户的个人隐私就无法保护。
此次金山与360出现的“互掐”,正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用户的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互联网成“互掐网”,看上去虽然比较难看,但它正好暴露出中国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正在向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方向迅速滑行。行政权力的叫停只是将这个问题掩盖了起来,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已经消失。金山公司虽然将它对360的指控从网上拿了下来,但它所说的360的那一系列问题是否存在却没有答案;同样,360的新闻发布会虽然不再开了,但它对金山的指控是否属实,互联网用户同样需要答案。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倒不妨让这几家互联网公司吵得再凶一些,我们在旁边看着,还有什么丑闻会在这种吵闹中抖搂出来。而且我们可以期待,这种“互掐”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双方都将能够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反而可以促使它们的经营行为规范一些。而现在,一纸行政命令让“互掐门”草草收兵了,双方实现了表面上的握手言和,但私底下的暗斗仍在,而那些严重侵犯互联网用户的勾当也就相安无事了。
中国的互联网变成了“互掐网”,这暴露出互联网这个行业还缺少职业规范的现实,行政权力确实有理由对其进行监管。但是,行政权力的监管必须守住自己的边界,即不让企业侵犯消费者利益,更不能像前次“3Q大战”那样对消费者进行绑架,对在互吐口水中暴露的问题更不必以一纸叫停掩盖起来,而是应该抓住线索进行检查,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的互联网使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