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高达77390亿元,扣除出口退税后为70062亿元,上述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这比2009年的63104亿元增加约22.6%。此外,地方税务机关还组织征收社保基金、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其他收入11256亿元。(1月10日新华社)
“全国税收收入增速远超GDP”,各大网站从这则消息中提炼出这样的标题。的确,数字最有说明力。面对这些税收数字,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叹,真是盆满钵溢呀,估计税收部门数钱都数到手发软了。税收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这不由令人想说起收入增长跑不过GDP的老话题。按照这样逻辑,不难想象,在税收收入高涨面前,老百姓收入增长肯定显得苍白。
税收收入猛增是国富的重要表征。这样的国富成就,如梦如幻。如果国富不能转化为民富,我们关注税收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们想的是,如何才能在国富与民富之间构筑一条快速通道。
这很容易绕回到那个老话题——收入分配改革。的确,收入分配改革是帮助人们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不必讳言,这项涉及到诸多利益博弈的改革,这些年举步维艰,让很多人无法清晰感知到利益回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税收收入增速如同跑火车,恐怕人们也容易产生不平衡的焦虑感。
就在这两天,还有很多税收新闻很惹眼。比如,重庆确认要开征房产税,挑动了很多地方的神经,无疑,那又涉及一笔巨大财富的再分配;趁着控烟的舆论东风,有官员也称,烟草税肯定也要上调,这甚至让民间搞起了囤烟行动。增加税收对国富是好事情,但如何让这种好事情变成老百姓的幸福,却又是一个现实课题。
政府要当好国家守夜人,两手空空是不行的。政府征税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机器得以更好运转。但是,税收不是说征得越多最好,特别是在“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下,税收征得过多,也会有损于市场公平。比如,它容易使“市场弱者”背上沉重包袱,使它们无力实现产业升级与创新,无法快速发展壮大。有专家表示,“过高的税负,对刺激消费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消费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这些年,关于中国税收成本远超世界水平,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在国际税负榜名列前茅的话题始终层出不穷。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说,“我国税收项目的出台和税率的确定,基本由政府决定。这样,闻税则喜的政府偏好,加上善于论证加税必要性的专家系统,珠联璧合,就足以推高税量、增加税种了。”显然,政府“闻税则喜”的姿态令人心神不宁。毕竟,税收收入多了,到底能不能都用到公共服务上,都用来反哺民生呢?这实在不好说。
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一是成为常态的“审计风暴”告诉我们,纳税人钱很多时候是被乱花的;二是层出不穷的腐败大案要案表明,纳税人钱很多时候被一些权力揣进了自己腰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办公楼越来越豪华,一些官员收入福利越来越高,这些体面光鲜与红光满面,让太多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的老百姓,脸色无疑更加苍白黯淡。而且,不断增加繁杂税种,也容易导致征税机构不断膨胀,征税成本不断增加,带来更多民生压力。
现在,面对税收收入增速远超GDP的现实,面对很多旧税不清新税不断的现实,相关部门必须从“闻税则喜”的惯性中清醒过来了,向“见税忧民”进行彻底转身,来真正走出偏爱税收调节的深度迷失,让公众免于在国富中焦虑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