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股“三高”发行进行到底?


  中国股市是一个不断创造纪录的地方。

  不经意间,沪市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再现新高。去年12月28日发行的海南橡胶创出87.7倍的发行市盈率,不仅远远高于沪市新股的平均水平,甚至和创业板新股相比也毫不逊色。本周三发行的华锐风电,则以90元/股的发行价格“勇夺”沪市新股最高发行价格的“桂冠”。

  毫无疑问,深市中小板、创业板新股普遍出现的“三高”发行早已传染到了沪市。按理说,沪市主要以上市大盘股为主,其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应该比中小盘股理性些。但事实是,沪市新股并不愿甘于人后。

  从“史上最贵新股”海普瑞算起,近10个月来新股发行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纪录不断被刷新。中小板的海普瑞创造了A股市场最高发行价格,汤臣倍建以110元的发行价格创造了创业板发行价格的纪录,再算上在沪市挂牌的华锐风电,沪市主板、深市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发行价格都创出新高;发行市盈率方面,沪市海南橡胶的华丽表演,以及从沃森生物的133.8倍到星河生物的138.46倍再到新研股份的150.82倍,见证着新股发行市盈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特色”。

  所谓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最终却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大肆“圈钱”的最好保障与工具。在此前的“窗口指导”背景下,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显然比目前要合理得多,新股所隐藏着的风险也要小得多。没想到的是,新股的“市场化发行”,最终演绎的是“市场化圈钱”。

  固然,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个中存在吹捧与误导的成分;询价机构为了配售新股,也竞相报高价,但问题的根本则在于,近年来新股发行制度历经两次变革,其实根本就没有击中要害。而这,才是造成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频频刷新历史纪录的最主要因素。

  与新股普遍“三高”发行相对应的是,去年A股市场融资额再次居于全球首位。来自沪深交易的数据显示,去年共有363家新上市公司挂牌,其中有339家在深交所上市(中小板新上市204家,创业板117家)。融资额方面,深市IPO筹资2991.07亿元,同比暴增376.49%;沪市 IPO筹资 1891.51亿元,增幅达51.17%。新股首发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累计超过万亿大关。

  如果说2007年A股市场融资居全球首位,与当时市场处于大牛市行情密不可分的话,去年A股市场股指涨幅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却是处于倒数第一的。一方面融资全球最“牛”,另一方面股指表现最“熊”,此事实也再次证明,A股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圈钱市”。

  上市公司大肆“圈钱”,意味着市场资源浪费与资源错配非常严重,同样意味着投资者将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一个只重视融资功能,而不重视投资功能的市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健康发展的。

  从目前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频现新高的态势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无疑是其最主要的特色。尽管新股“三高”发行广遭市场的诟病,但如果不对现行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新股“三高”发行恐怕将持续下去。而市场的走牛与走熊,似乎与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