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玩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9月8日)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性建设和改造棚户区一共要建设住房580万套。建设这些住房的钱由谁来出,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 

  一、先来看官方的说法:

  7月18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哈尔滨出席“2010中国市长论坛”时表示,将调用600多亿资金保证今年完成58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今年这580万套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姜伟新称,目前住建部已经与各个省市签订了保障房建设“责任书”,大部分省市已与各地市县签订了任务书。并说关于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工作,目前已经确定了北京28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制定了具体的试点办法,包括具体的贷款办法。目前住建部已经与各个省市签订保障房建设“责任书”,大部分省市已与各地市县签订了任务书。 

  二、再来看民间说法:

  580万平方米与600亿资金,这两个数字刺激敏感的神经。表态完毕之后,就有许多媒体以“600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能否落实?”为问卷,并掀起了投票与评论。这样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业内专家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中央在表明打击高房价的决心,调控政策将会更加严厉;也有以牛刀为代表的群体认为姜伟新言过其实,600多亿元资金很难到位。

  此举究竟是痛下决心打击高价房,还是一个空头支票?

  媒体所模仿的正方观点认为,大力兴建保障房利于商品房价格合理回调,利于地方政府尽可能快地退出商品房利益链,从而利于其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相关调控方略。对于保障房建设,中央已经从政策强化、资金调拨、执行计划、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通盘管理。而在此前,各地保障房建设一直非常缓慢,中央此番以600亿元资金加码保障房,充分表明中央已经痛下打击高房价的决心。

  而反方观点认为:保障房建设对打击高房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年年说要加快、加大保障房建设,最后的结果是,社会保障住宅越拖越不见影子,而高房价已经一飚冲天。今年保障房建设要完成580万套的目标,建设资金是根本。嘴上嚷嚷600多亿元投入建设,只把钱挂在嘴边没有实际行动的事情确是司空见惯,今年的600多亿能有多少能够落到实处很让人质疑。 

  三、个人的疑问:

  虽然媒体调查尚未结束,结果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想象出现的民众反向的一边倒局面,或者那些愤青言论许多都被和谐掉了。但我们依然会有许多疑问:

  1、官方丧失权威性的倾向性是政府的悲哀还是人民的悲哀?

  人民政府以人民为衣食父母,人民才是政府的真正主人,政府从部长到总理都在公开场合承诺了切实的数字,相当于立下了军令状,百姓的怀疑就是对其权威性的讽刺与践踏,难道官方说的已经丧失权威性了吗?这种倾向性是政府的悲哀还是人民的悲哀?虽然政治更多的是玩弄文字游戏,但政治的不被信任难道是正常的吗?

  2、既然是保障性的问题,看看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9年的GDP是多少?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关于2009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修订的公告》。公告称,经初步核实,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515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1%,

  2009年财政税收又是多少?据国家税务总局消息,据快报统计,2009年全年完成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63104亿元,比上年增加5241亿元,增长9.1%。

  2009年都市里新增人口是多少?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那些人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努力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都注定要挤占原本在都市里生活得安宁而惬意的人的生活空间,为那些人口提供的住房,在轩昂大的程度上就要靠拆迁来完成。再算上道路、商业及市政配套等方面的因素,要拆掉多少户的房子?既然保障性住房满足的是中低收入人群,那么那个人群所占的比重与绝对数量又是多少?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到“蚁族”现象。

  所谓“蚁族”是指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聚居于城市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收入不高,承担的社会风险可不低。他们大多出身农村、无城市户口、无固定单位、无固定工资、无三险一金,基本上城里人能享有的福利他们都没有,社会学家把他们统称为“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有人干脆把它简化为一个更好记的词“蚁族”。人们说“弱势群体”的大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成员。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群体。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说,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蚁族”就有10万人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澄清、太原、郑州、南京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个群体,据初步分析,全国“蚁族”人数在百万人以上。

  3、杯水车薪,何以救火?

  我们没有办法将实际用在保障性住房上的资金与那些天文数字相比,但是即使600个亿(相当于2009年度税收的不足1%)没有折扣地到位,580万平方米的房子盖好了,又能解决多少人的需求呢?

  简单的计算是:如果按照90平方米/户,大约是66000户家庭,每户三人则为20万人以下;假如把居住条件降低,每人解决10平方米,则可以解决58万的人口的住宿问题。当然,假如都盖成那种单间面积2平方米左右的胶囊公寓,则几乎可以解决300万人口的栖身问题。但很难想象蚁族与胶囊公寓一族,其生活有什么快乐可言,有什么尊严可言。

  还有多少人生活在无住房保障的境地之下呢?

  要知道,单纯北京一个城市2009年的新增外来人口就突破60万! 

  由此我们又去推导:

  或许有人会说,那些外来人口未必都挤占保障性住房,他们可以买商品房,可以租房做蚁族,可以住集体宿舍;也未必每户都能享受到90平方米的标准。

  在本人看来,那些人背井离乡,跑到陌生的都市中,更多的是寻找自己的梦想来的,是图谋自己事业与人生的发展来的。城市化就是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被耗费加大,同时导致让老幼病残与体弱妇女在偏远家园留守,农业遭受到了莫大歧视,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即使没有撂荒,都要辛苦躬耕;即使躬耕都难免种植养殖大大亏本。这就是城市化运动在城乡二元经济架构中所激化的矛盾。

  2008年7月初,我曾用五篇文章,大约2万字左右的篇幅系统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运动。 

  城市化新增的人口恰恰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保障力量。固然如此,但作为都市新移民,他们抛家舍业,却遭遇都市里人群习惯性的排挤,这对城市的原著民与流动人口而言,都是一种利益的侵占。

  当我们面对如此越来越激化的城乡与社会矛盾的时候,难道还不该对城市化方向做出理性反思吗?难道还在坚定地认为城市化进程是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吗?

  不仅如此,各个城市的腾笼换鸟式的新城建设,让原本极富文化历史内涵的建筑被夷为平地,甚至在北京,四个城区的合并,让有深厚情感的北京人慨叹北京“文武双亡”,更是容不下一个区区的光复博物馆。难道不值得我们感觉悲凉吗? 

  四、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钱从哪儿来?

  西南证券地产分析师崔秀红认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资金压力较大,中央投入600亿元资金是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输血,其投入方向应该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建设。

  即使没有像本人前边那样算账,认为600个亿切实会投下去了,580万平米的房子盖起来了,保障性住房的矛盾就解决的人都会是凤毛麟角。

  在此,我的个人感悟是:

  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不会是那600个亿的投入,实际的数字虽然未必会比那个高出很多,也不会少到哪儿去;但理性地看,政府投入的注定会大打折扣,更多的是在中央的倡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用市场的力量自行解决。比如用政府税收等政策,带动一些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那就是企业的钱了,企业的钱从何处来呢?自然是从民间来。

  ——正所谓“用之于民,取之于民”,必须要投入资金的,先看看从民间、从百姓甚至从海外是否可以募集到,可以通过政策方式给予回报,实在不行再看情况从政府资金的口袋里掏钱。这实在是人在理财的时候再简单不过的思维定势了。 

  至少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解决:

  1、比如用上市公司的名义,利用基本面向好,从股民手中圈钱。2010年7月20日,就在姜伟新的讲话第二天,首开股份大涨5.23%,涨幅居于第二,全天成交2868万股,股价从上周五的15.3元,上涨至16.1元。云南城投上涨了4.84%,全天成交1812万股。中天城投也上涨了3.46%,全天成交3047万股。黑牡丹上涨了3.2%,全天成交650万股。此外,天房发展、城投控股和福星股份也涨幅超过2%,栖霞建设、西藏城投和新黄浦的涨幅也都在1.5%以上。 

  2、比如动用曾经在商业开发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的资金储备。假如是国企开发商,自然是听命于政府的号召的,一声号令莫敢不从。那些民营的开发商,更是不敢违背政府的意志,甚至会把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机会作为向政府讨巧的方法,其中亏空的部分,自然是不好意思向政府要的。 

  3、用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的手段,募集资金,共同通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之中。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地产、金融还是学术、传媒所做的研究与传播早已可以用汗牛充栋的程度。

  REITs被中国化(圈子内部简称C-REITs)之后,显然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变了味道,从在其他国家与地区针对的商业与工业等有稳定的高租金回报变成了中国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但毕竟帮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又让政府少花钱了,自然是有效果的好事。

  至于会留下什么样的后遗症,是在涸泽而渔还是在引狼入室,倒不是官僚们所关心的。

  ——倒也是!把钱的问题解决不就行了,还要问那么多多余的,没有必要了吧! 

  假如还有人对保障性住房难以大范围地保障有意见,就会被某些人驳斥得体无完肤了:

  ——你看人家欧洲,那么多比例的人都是租房子,凭什么你要买房子呢?

  ——你再看人家日本,住的都是鸽子窝一样的小房子,你所贡献的GDP与所得到的收入,跟人家查那么远,还想住大房子?不觉得惭愧吗?

  即使是再棘手的难题,都有很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让你无话可说。

  ——这就是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