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文化观


国人对“参与集体活动”的看法是一种历史性的“被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在高度统一的国度里(包括封建时代/毛主席时代),人们对集体的认同十分看重,对参与集体活动十分的期待,对个人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由此获得荣誉十分看重。而集体活动的缺席,是一种对可能是荣誉的歧视,是一种个体对集体的态度的冷漠,与集体参与者相比,为参与者在今后的生活中,习惯性的成为一种被冷落的对象。(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里)

在一个庞大的国度里,一个刚刚才习惯于交流的国度里。关系是维系一个人对社会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尤其是在法律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个家长的情况下,寻找统一的上级意见或者党中央的意见,乃至猜测都成为头等大事,尤其是不容的随便提出反对意见的时代里,就更助长了对上级意见的揣摩。随着日益建立的综合性“国民综合素质数据库”,低层面、无障碍、自由的、多层次的交叉交流的增加(互联网的作用),人们对关系的依赖将逐渐淡化。社会将从一个刚刚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全面过渡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存的社会,也是向民主政治过渡的重要时期。

物质层面的富有,其实不是全部的,甚至只是少部分的(比方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争先恐后还在持续进行中。从墨守成规到自由开放,最能体现社会阶层对改革开放的“积极响应”(当然不一定全包括积极一面)。对思想还停留在物质极度缺乏的社会里的人们,抹下面子,“抢”先一步不仅不能成为道德谴责,反而以对“改革开放”、“敢争先”之类的曲解而自豪。这综合来看,还是反映在“贫穷”上,即:国人还处在“贫穷综合症”的国度里。贫穷的发展观,必然带来对争夺资源的后遗症,比方:不愿意排队。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其内容就是富起来,就是物质上先富起来,这种富起来还必须是整个国度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平衡(在我们国家里难度比较大,除非依赖于全球的支持;而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要想富足于全世界之高处,必须要高度发达的领先科技),使得人们在追求物质方面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使得对文明追求变成有意识。

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它是历史的“对的”东西的传承,是人类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留曲目。

 

【版权所有、摘编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