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觉”
定格于
老剪报妙文共赏3
生命,就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
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
金钱越多,并不意味着幸福越多
专家认为,人生“幸福程度”只是一个平均数.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8月6日一期文章]题:我们只是享乐的仓鼠(作者 芭芭拉·冈内尔)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收入的增加不能使人更幸福。
伊斯特林承认,收入的确对一个人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在不同国家进行的研究都证明:收入与人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一个人受教育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幸福——或觉得自己幸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但这么说并不全面。如果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如此简单,那就意味着我们在一生中会越来越幸福,到退休时就会欣喜若狂,因为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伊特林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幸福程度几乎是不变的。虽然随着升迁和收入的增加,各同龄群体的预期收入也会增加,但对幸福的平均感觉是不变的。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对幸福的感觉会因结婚,离异,疾病等生活中的大事而大越大落。不过,整个群体的幸福程度保持不变。
伊斯特林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会提高。我们会想要新的跑鞋,在收入进一步增加以后,又想要名牌鞋和去加勒比海度假。换言之,我们不断产生着新的欲望,而我们的收入总是无法满足我们的下一个欲望。因此,我们的幸福感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随着财富的确增加而不断上升,而是呈水平状态,直到收入再次增加,足以满足我们的下一个欲望。这一切都无法打碎我们始终不变的期望:未来幸福已几乎唾手可得。
不过,我们的“终生”幸福程度很早就确定了。伊斯特林根据美国的数据得出结论:这种格局是在高中时确定。因为年轻人越来越迷恋同样的时尚文化——例如音乐,电视节目和电影,他们在物质方面的欲望惊人的相似,不管其收入前景如何。
伊斯特林发现,准备上大学和不准备上大学的高中生回答今后希望购置的高价商品(住房,汽车,音响设备等)时,答案几乎相同。虽然他们收入差距会非常大,但他们的愿望是相同的。
伊斯特林的这篇论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杂志》上。为证明其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伊斯特林在论文的前言引用了英国作家,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1776年的一句话:“生命,就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