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一个《辞源》里未收的词儿


“暴力”一词如今常见,如家庭暴力、语言暴力、软暴力、冷暴力、暴力执法、暴力抗法、暴力机关……这本来是个人人明白的字眼儿,可我忽然觉得有点陌生,想看看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先查《现代汉语词典》:

暴力:①强制的力量;武力。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

我又查《辞源》,翻到“暴”字条下,居然没有“暴力”这个词儿!这大大出乎我的意外。再翻台湾编纂的《中文大词典》,同样也没收!一时间,我几乎怀疑“暴力”是个外来词,譬如来自日本。——我们有很多现代词都来自日本,像服务、方针、政策、科学、政治、经济、逻辑、封建、共和、干部、卫生、美术、神话……莫非“暴力”也是一个?

正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忽然在12卷本的《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了它

暴力:①强制的力量;武力。……亦指强悍的力量。……②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级使用的强制力量。……

《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暴力”的第一条解释完全相同。只是《现汉》中没有例句,而《大词典》有例句,系宋人叶适《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中的一段话:“环白山数里,暴力销,负贩有实直,惜乎君之所施者少也。”查叶适《水心集》,这篇《墓志铭》是叶适为同僚蔡镐的父亲蔡待时所作。句中大意是说,蔡待时为人正派,他住在白山时,人格力量影响到周围数里的民风,使凶暴之气削弱瓦解(也就是“暴力销耎”),连小贩也都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负贩有实直”)……

然而我不能不说,《大词典》的编纂者恐怕犯了引证不伦的毛病,此句中的“暴力”,似应指倚强凌弱的社会风气,与今天我们常用的“暴力”并不能划等号。而今天的“暴力”一词,可以肯定不是源于叶适的文章,更可能是近代人“自铸伟词”,也仍不能排除从外语移植的可能性(查《不列颠百科全书》,汉字“暴”下只有“暴力团”一词,那是日本的一个黑帮组织)。

总之,就修辞角度而言,“暴力”不是什么褒义词,连中性也算不上,带有明显的贬义。这也由“暴”字本身所蕴含的凶恶、残酷、暴躁、急骤、猛烈等意蕴所决定的。在我们老祖宗的语汇中,压根就没有“暴力”这个词儿(前面说过,叶适笔下的“暴力”是另一回事),《辞源》、《中文大词典》以古文献为素材基础,不收此词是有道理的。

至于《现汉词典》及《汉语大词典》中有关“暴力”的第二条解释,则都涉及政治学畛域,所谓“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和“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级使用的强制力量”,都是依据阶级斗争学说之“国家暴力说”作出的阐释。只是词条中的“敌对阶级”让我有点犯糊涂。——例如说到美国、日本,我还可以理解,那里的“国家暴力”对内是用来吓唬广大民众、对外是用来威胁其他国家的,在那里,统治者和老百姓互为“敌对阶级”。然而在中国,“敌对阶级”又是指谁?

前些日子,日本在我钓鱼岛撞我渔船、抓我船长,我国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据理力争,一方面派海军加强东海巡逻,体现了军队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国内,所谓“敌对阶级”又在哪儿?——若说几十年前,还可指“地富反坏右”、“走资派”;而今,这种种“分子”平反的平反、摘帽的摘帽,且大部分已经作古,“国家暴力”的对象又是谁?

几年前,有机会参加一个外地贫困县的“文化节”活动,地方政府为了办好节日、宣传地方,花巨资请来中央台“同一首歌”摄制组,搭建了豪华布景,邀请了著名主持人及众多当红的、过气的歌星。这本来是件与民同乐的大好事,不知为什么,却搞得紧张严肃、如临大敌!

晚会是晚七点开始,可是不到中午,县城各机关企业商铺便纷纷下班打烊。至下午,全县城戒严,阳光晴好的大街上,几乎看不见人影。以会场为中心,几公里范围内设了好几道警戒线,各路口全由警察、武警把守,据说本县警力不足,还从外县借调了不少。——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当天下午才从北京赶来,竟进不了县城。一位县政协副主席去接,铁面无私的武警竟也不肯通融。最后打了无数电话,好不容易联系上一位管事的领导,这位朋友才被放行。我不明白,这位朋友年过花甲、相貌儒雅,像是前来搞破坏的吗?

当我套上大会特为本次活动订制的彩色T恤、在会场前排就坐时,心中不禁生出两点感慨:

一是,一个打着文化旗号的地方娱乐活动,岂可如此小题大做、侵民扰民?一个贫困县搞了这么个华而不实的活动,对老百姓究竟有何实际利益?所花费数百万元,都是百姓的血汗,全县百姓同意了吗?

二是,警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平时期,其主要任务应当是为人民服务,保一方平安,岂可随意动用?类似这样的活动组织及秩序维护,从前都是由工会、妇联、共青团来承担的;从什么时候,开始调动警察和武警啦?——至于为什么采取如此严格而扰民的措施,谁也说不清。防范谁?保护谁?是要保护来自北京的中央台人员,还是保卫莅会的县领导、省领导?

当然,这次活动还算顺利,由于“组织严密”,最终没出什么大事,应该算是圆满结束吧。我们坐在会场中欣赏着美妙的歌声,民警们在几公里外的黑暗中为我们站岗,我应当感激他们。——我如今居住的小区里,邻居中有好几家都是民警。有一位老民警,每次见他系着武装带不分昼夜进进出出时,都不免心生敬意。

可是有些时候,民警被在错误的时刻派到错误的地方,就难免要遭到抹黑。前不久江西抚州发生的拆迁自焚事件中,就有警察在场。担任指挥的县领导对此要负全责:逼死人命是罪责的一个方面;而你把“国家暴力”用错了地方,事关国体,这是更为严重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5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对随意动用公安民警参与强制征地拆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的责任”。)

如何理解“暴力”,如何看待“暴力”,是个大话题,一篇千把字的博文,是很难说清的。本文只能表达这样一点意思:“暴力”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新词,《辞源》等权威词典中没有它的位置。从修辞学角度来看,这是个贬义词;从政治学角度来看,目前还存在着理解上的模糊区域。另外还应特别指出,《汉语大词典》引用叶适《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中的文字做例句,是不合适的,如有修订机会,应予重新考虑。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