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经济增长模式出现质的改变


清议:务必将短周期思维置换为长周期思维

 

当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把目光投向主权债务危机、汇率市场动荡、世界贸易再平衡以及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时候,必须承认,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围绕短周期思维展开的。尽管它们足以对当前世界经济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改变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

 

在国内,虽然短周期思维占据主流地位,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按照短周期思维制定的,但不难发现,在历次宏观调控之后,中国经济总是能够焕发出更强劲的活力。这既不能看作是短周期思维的失落,也不能说成是短周期政策的成就。恰恰相反,倒是一再证明短周期波动其实只是对长周期的波段性矫正,而该等短周期矫正决不能改变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发展轨迹。

 

总体上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流动性空前扩张,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进入小康阶段。这一切,与出口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劳动人口的持续快速膨胀、与此相关的廉价劳动力和劳动成本绝对优势关系密切。

 

数据显示,过去32年,中国出口累计增长488倍,名义GDP累计增长91倍,前者增幅比后者领先397倍或是后者的536%。这充分佐证了中国经济此前的增长主要是出口推动的。

 

然而,发端于华尔街金融海啸的世界主权债务危机和汇率市场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贸易再平衡,决定了今后中国无法继续走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而必须重视解决长期积累下的各种国内矛盾,以扩大内需拉动未来经济增长。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质的改变。

 

说到出口导向下被积累的国内经济矛盾,最突出的莫过于东西部差距。除了人所共知的东西部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基础设施差距之外,研究发现,西部凭借资源优势成就的GDP快速增长,透过国内贸易的管道,伴随不断扩张的净进口比例,越来越多地流向东部。其中,既有本地GDP的流失和流动性的流失,也有本地就业机会的流失和居民收入的流失。

 

其结果是,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幅与本地GDP增幅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幅与本地GDP增幅之间的差距。这无疑是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举例说,1999~2009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幅相当于本地GDP同期增幅的64%,浙江省大致是60%,而近十年地区GDP增长最快的内蒙古仅为38.4%。更糟糕的情形发生在农村居民收入当中。上述期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幅仅相当于本地GDP累计增幅的24.2%。照这样发展下去,即使西部GDP增速继续加快,也无法改变东西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格局。

 

顺便说一句,不久前从上海到内蒙古出差期间,让我切身感受到东西部之间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内蒙古尚且如此,那些经济增速远低于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又当如何呢?相信参观过上海世博会的西部居民与我会有同样的感受。

 

到目前为止,无证据表明国内宏观政策已为迎接新的增长模式做好了准备,倒是出现了此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内需刺激政策效果不断弱化的势头。

 

中秋已过,秋色渐晚,又到了登高远望的时候了。为避免中国经济再次陷入短周期政策矫正下的减速,当务之急是用长周期思维取代短周期思维。

 

那么,就一国而言,尤其是在追赶型经济过程中,长周期究竟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又意味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在那些方面做出改进呢?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