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那点事



很早之前就想过写一写国美,文章的名字也可以非常正式,比如说“国美控制权之争”……之类的,但是“国美之争”演变到现在,时间拖得之长,受到关注程度之大,写过跟国美有关的文章或者评论之多,突然有一种感觉,就像是说本来是一锅好粥,但是煮的时间过长,搅拌太过厉害,用上海话来说那就难免会变得 “噶(gā)特了”(与北京话里的“蔫掉了”有些异曲同工之意),所以又不想写了。不过前些天中秋节前收到“头脑风暴”编导的一再邀请,都是老朋友了,不好意思再回绝,赶场去参加了有关国美的一档“头脑风暴”节目。忽然感觉如果换一种“娱乐”的眼光,换一种“轻松”的心态去看,似乎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

谁关心“国美之争”?相信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都不一样。作为股东也好,投资人也好当然关心“国美之争”。因为国美的治理构架怎么样,管理团队怎么样,未来发展战略怎么样,而导致的市场竞争力和业绩都会和股东的利益,投资人的回报息息相关;国美内部的员工,当然主要是高层的管理人员也关心,因为结果怎么样可能事关自己的饭碗。那对国美的客户,消费者来说,大家是否关心呢?其实当一个企业很小的时候,还在努力营造自己品牌的时候,当然消费者会很关心,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有品牌意识的今天,去哪个饭店吃饭,去哪个商场买电视机,甚至于买哪个牌子的电视机,当然都是消费者要关心的。但是当一个品牌大到足够的时候,可能消费者更关心的就是在哪个店里买的电视机价格更便宜,服务更好,品种更齐全。只要这家公司是个足够大的公司,至于它是叫国美或者苏宁可能并不重要,它是由谁来经营管理的,那更是一般消费者不会也没有必要去关心的。那媒体呢?媒体唯恐没有新闻,当一个新闻热点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是争先恐后。所以对于“国美之争”,可能更多的人都在看热闹。

其实有关 “国美电器”还是“美国电器”,打民族牌、感情牌、规则牌还是专业牌等等之类的,这些都是所谓争夺战争的一种手段抑或是一张牌而已,只是媒体炒作的一些花边和桥段。这些东西虽然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但它可能并非是问题的实质。在这场“头脑风暴”上面,大家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预测了一下“国美之争”的结果会是怎样,二是这么大规模的,在业界具有领先地位的一个品牌、一家公司发生了这么一场可谓是硝烟弥漫暗流涌动的争夺战,在热闹非凡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和深思。

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就是:这可能最后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和解。一个涉及到几百亿市值的公司,在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中间(所谓势均力敌就是各有各的牌,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强项,各有各的弱点),不可能有一方想独赢。就想我们之前所说的,国美不单单是一家公司,更是行业的龙头,一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它可以动一发而牵全身,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产业链,大股东小股东,经营团队等等等等,所以任何一方想独占鳌头恐怕都难。其实,任何东西越大,最后的结果可能更是一种互相妥协和让步,只是说谁让得多一点,谁让得少一点而已。因为谁都不想把对方逼上绝路,把对方逼绝路就是把自己逼上绝路。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互相留一点余地留一点退路又有何不可呢。其实对大股东来讲要的是对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定的话语权,保持对公司的一定的控制力度,而对管理层来讲,希望分清股东是股东,经营管理是经营管理,不想让单一股东有太多的指手画脚,成为一个名为公众公司,实为私人控制的公司。而对于其他大部分投资人来讲,大家更希望是在一个透明的,可被规范和约束的机制里面去进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大家都说资本是逐利的,正是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反而更能表现出相当的理性,不会为了一种英雄气概、或者为了个人能力的证明、或者为了一种控制的欲望而去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而最终损害资本的价值。当然我们纵观世界上很多企业的发展史,尽管现在还是有很多私人家族式的企业,不过从绝大部分来看,从更具普遍意义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已经成为了公众公司或者是有外部资本投入的公司。有些公司的创始股东还保留一部分股份,但是大部分公司在几经股权变迁之后,创始股东早已经不再是公司的主要股东或股东了。但是不管怎样,一个相对大一点的股东,加上其他投资人,再加上经营团队,这样一种三股力量可以说是有点像三足鼎立,最少需要三个点,才能保持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公司可以在这样一种股权构架,治理构架上保持一种比较平稳的发展,而不会出现行业原因之外的大起大落的风险。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和解的局面,这样对国美公司,对所有股东和投资人,对经营团队可能是最佳的状态。

第二点大家讨论得蛮多的是国美案例对中国企业发展的一种启示。有专家说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上的启示,就是公司怎样建立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理构架,把大股东利益,小股东利益,投资人利益以及经营管理团队的利益和约束,以及消费者,其他利益相关方比如债权人,供应商,社会这些综合的价值利益可以很好地考虑在一起。从这点来看国美是一个经典的案例。那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从制度层面再做一点延伸。中国有句古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中国企业从80年代发展到现在,从最早的国有企业然后出现股份制企业,从最早的民营企业第一代创立发家,不屑引入资本,然后到愿意和投资人合作,最后到走进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20多年应该说中国企业在企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上面确实前进得非常的快,企业创业是个不容易的过程,就像父母养育着小孩,把从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小孩,一步步拉扯到走进学校,变得独立,自立根生,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一定价值的人。企业家创立企业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在一个过程中间,企业家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创业初期可能又当爹又当妈,充满了艰辛,但是一旦企业成功之后,可能我们确实需要换一个思维去想,这个企业可能已经不是100%属于我个人的财产,除了引进投资人,还属于上市后的全体股东。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企业做到一定大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属于股东的一个企业,而是属于社会,属于全体员工,属于消费者,属于利益相关方的这么一个企业。所以企业本身在发展,但是企业家对于企业的认知和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也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进行发展,这样的话可能我们的企业家会更加超脱,而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远。而且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进入第二代,甚至有的是已经进入第三代。虽然创业者还是兢兢业业希望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但是当企业转到他们儿孙手上时,他们又会怎么做呢,是兢兢业业守住家业,还是更乐意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更甚至于将企业出售而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享受他们的人生。所以成也枭雄,败也枭雄。一个真正有智慧有眼光的创业者企业家是更能审时度势,在  不同阶段扮演好自己不同的角色。而对于中国年轻的还非常不成熟的、非常不成气候的职业经理人来讲,怎么守住自己的本分,对得住股东董事会对自己的信任和授权,真正凭实力和才干去经营和管理日渐长大起来的公司,那真的才是万里长征刚起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只有一回,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非常多。商场上纷纷争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谁又能说得清谁是最后的胜者。只有当一个品牌可以一步一步走下去成为百年老店甚至于千年老店,而在他的带动下行业不断优化,前进发展,可能那才是真正成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