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来自于《绿色影响力》节目组
麋鹿苑在京南的大兴区,是郭耕工作的地方。 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达了一个一眼望去与众不同的世外桃源:郁郁葱葱,幽雅宁静,我想那一定就是麋鹿苑了。
麋鹿苑所承担的科普事业凝聚和见证了郭耕太多的心血。
“1900年,麋鹿曾经在北京的这个地方(南海子)灭绝了,幸亏有少量个体到了欧洲,1985年,它们得以回归故里。就是因为人类对一块肉、一张皮,一副骨架的贪婪,让这个物种险些丧失。麋鹿保护的意义是留存一个物种,我们在替人类赎罪。”每当郭耕谈起关于麋鹿的话题,一向乐观的他神情中总是透露出些许无奈和沉重。
1983年,贸易系毕业的郭耕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商人,在北京正大进出口服务公司做进出口贸易。凭着流利的英语,郭耕与老外的交往游刃有余,虽然经商生涯只有五年,但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生意做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郭耕做出了让所有人备感以外的举动:扔下票子、位子,卷起了袖子,切菜、撮粪、刷毛洗澡,伺候起动物来了。“商场上,我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违心地活着,虚情假意,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放弃优越而充满“钱”途的生活,选择一条枯燥也不知结果的路,真就那么果决、丝毫没有留恋么?郭耕说,最后的决定有两个理由,一是喜欢,二是向往一种生活。现在的他经常戏称自己也成为了“四不像”:“像教师不是教师,像作家不是作家,像专家不是专家,像导游不是导游”。
其实在和麋鹿打交道之前,郭耕还有一群“好哥们“——猴子。郭耕坦白地说,当时来到驯养中心,只是单纯地认为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一些乐趣,或者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商海的尔虞我诈,寻求自身的解脱。不过时间一长,郭耕与猴子的感情慢慢地培养起来,有时看到猴子像自己的孩子似的,一天不见就挂念得很。慢慢地,郭耕发现自己开始理解动物,动物的一投足一举手,一个眼神一声叫唤,都会给郭耕带来心灵的触动。
随着思想理念的转变,在生活态度,乃至生活细节上,他也做出诸多调整,坚持一些,也放弃一些。他的东西只要能用,不管多旧,他从不丢弃。结果日积月累下来,他的办公室犹如八十年代初一般。我们的摄像也不得不委屈的缩在椅子背后拍摄。而镜头中最多的则是他与动物们的合影。
录制完这期绿色,我不禁想到郭耕老师在北大演讲时的一段话:
“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的寻求配偶时,当最后一只没有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的天空坠向大地时,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的沼泽上空回荡时,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么?”是的,爱动物,爱自然就是在爱人类自己,我们总想要自己过得更好,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对身边的所有事物充满爱,他们也会回报我们满满的爱,这样我们生存的地球才能更加和谐美丽。让我们都发挥自己一点带你绿色影响力,去影响自己周围的人,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