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城市化将以城市群为主 环渤海地区优先开发


  “中国城市化将以城市群为主 环渤海地区优先开发”,这个提法也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必须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如果与之标准违背,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方针和政策。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城镇化”?如何选择才适合我国国情和未来长远发展?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情况。

  城市是什么呢? 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那什么是“城市化”呢?一方面,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另一方面,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那什么是“城镇化”呢?“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所以,我们在判断和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违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否则错误政策执行的力度越大,犯得错误也就越大,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巨大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更适合“城镇化”,不适用“城市化”的提法!只“发展城市群”,就未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需要和真正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原因一: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自然资源地域分配不均,如果集中发展,只在“特大城市”周边发展,建立特大城市群,这个从交通和运输成本而言,就是只有增加和浪费,要用智慧想想就明白,为什么会增加。

  原因二: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在全国初具规模,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是遍地开花,这个是不争得事实。也可以这样说,每个乡村和每个镇(我不说县城),就有农贸市场、公立医院,交通、农贸市场,物流邮政服务,商业区,住宿区域,学校等城市基本功能,这些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只有发展这些城镇,才可能推动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才可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和经济,才可以实现今后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如果得到发展,中国现在就会从农业中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今后的城市人口,他们不可能都到特大城市群,他们必须就地城市化或城镇化,也才可以节省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成本,也才可以实现我国国民普遍富裕,和我国未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发展。

  原因三:我国目前地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如果用特大城市群发展的理念,只能加大地域的不平衡,如果只发展特大城市群,只会给特大城市造成更大的负担和压力,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包括环境,空气质量,交通压力,等等,都必须向外辐射,或转移,这是规律,我们不能违背。

  原因四: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对拉动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普遍国民富裕,是完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情,也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同时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会逐步工业化,走向工业化经济,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是不能违背的,有眼光的人就可以看到,和断定。这是因为现在乡镇已经信息化(互联网和电话网络和交通网络)已经形成,这是农村商业发达的最主要条件之一,已经具备,其他要素农村本来就具备(比如商业区,市场,运输,销售等等),最主要的,还是人这个最主要的要素,现在也不乏农村企业家,他们在先进的城市很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士,他们学得的管理和城市经验带回去,这个条件也不是问题的。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才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原因五:目前我国特大城市的负荷已经不堪忍受,居住条件和发展后劲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降低,现在已经显现出来,如果再过于集中,必将产生更多的连串问题,这个我不说了,有什么问题,现在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比如美国,欧洲等特大城市,早已显现出来,出路就是分散,转移,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下。同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从着眼世界和平与发展,和我国根本国家利益而言,也不适合集中发展,只有分散发展才是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这个需要智慧和眼光,这个要想想为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假如天灾,战争,等等,不集中发展,在纵深上、战略上和长远上是有利的,这是国家安全发展性的长远问题,有什么比国家安全更为重要的呢?有什么比国家利益更为重要的呢?有时需要考虑,才是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才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国家安全利益(新提法)。

  原因六:特大城市的供需和辅助产业,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这样说,东北的大米可以销售到任何一个特大城市,有那个特大城市可以这样说,每天没有东北大米卖?四川的生猪,可以这样说那个特大城市没有吃上四川的猪肉?。。。,太多了,不一列举。我要说明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我国现在的物流、运输,信息,银行、税收等等发展,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特大城市的供需可以同市场的供需关系相链接的,是畅通的。如果只是限定的话,那么,就会限制相关很多产业的发展,如果只发展特大城市群,这个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普遍发展,这个问题要仔细想想,才会想通的。

  原因七:只有加强我国“城镇化”建设,才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小型机械化和农业商业企业发展(新提法)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我国必须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小型机械化和农业商业企业,这个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海量的。农业商业企业发展,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商业经济,比如农产品就地加工,农产品物流发展,可以发展等等,可以大量节约农业原产品的运输和费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助推力,也必将拉动我国城镇化普遍建设。

  原因八:加大我国城镇化普遍建设,是外贸出口和投资发展的需要。从成本而言,目前特大城市很多产业已经正在转移到内地或乡镇,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乡镇因为各自的特色,已经形成一部分产业基地,比如能源、金属、矿产、农产品、旅游、服务等行业基本形成,还有目前信息化的建设,可以这样说,全国的信息在几秒钟之内可以共享,这个为城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存在市场和距离的问题,这是我国当前的新情况,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最好选择,也是必由之路,我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会受到经济规律惩罚,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如果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原因九:我们对一个政策的制定,要着眼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未来,而不是当前短期利益。对于一个正确和有价值的决策而言,人们一定要相信,长期利益是绝对的要大于丰厚的短期利益,这是真理。因此,对于一个决策者而言,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作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国情,以及当期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如何拉动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普遍建设,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才是发展我国经济中考虑的问题,也才能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助推力。

  原因十:对于“逐步实现我国城市化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方针政策是否过时?是否只有“发展特大城市群”才是符合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国情的道路?我们一定要了解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贸易和商业的发展,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发展成本,才可以做出做好的选择,在此本人只是出于对国内和国外城市发展的一些研究,才写出此文,做为未来研究和参考。在我个人看来,我更看重“加大城镇化建设”,而不是“加大特大城市群”建设,我们还要看看我们原来的既有政策“发展小城镇”是否真的过时了,真的不符合我国国情了?我个人看来“发展小城镇建设”仍然是我们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这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的,也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普遍发展,均衡发展,人民的普遍富裕,相反,如果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对我国发展特大城市的发展更为有利,而不是无益的,会彼此融合和互相促进和互补的。(价值中国 龙国平 原创)

  如转载本文,须征得本人同意,如同意转载的请标明出处和作者,本网除外,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