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清退307名研究生事件又有新进展,媒体报道,此次被清退学生中,除了像奥运冠军之类名人之外,相当部分是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他们长期不来学院上课,有些甚至已超时学习两三年。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教授介绍,官员学生派秘书上课记笔记、做作业,已是公开的秘密。此前,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称,官员和企业高管当然需要深造,但确实不乏为了升官混文凭者。(《新京报》9月21日)
自从8月30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官网上发布清退声明以来,这一话题迅速升温,在一项8300余名网友参与的网络调查中,近七成网友力挺校方此举。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否则没法提高质量”。还有23.7%的网友认为,“学校不必太过于苛求学制”。不过,与网议的热热闹闹相比,现实中的国内各大学却是波平浪静,不仅没有跟进,甚至连表态都十分鲜见,保持了难得的“独立”姿态。
事实上,名人、官员、老板扎堆进高校读研,并非华中科大一家的事情。多年以前,媒体就报道过奔驰宝马开进北大、清华的消息。1990年代研究生教育扩招以来,官员老板结伴读硕士、读博士甚至都成了一种时尚。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华中科大,似乎没怎么听说哪家大学有清退之举,即便是信息披露,也少得可怜。我们只能理解为,当初那些蜂拥进入校园的老板学生、官员学生,都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如愿戴上硕士帽、博士帽了。
于是,华中科大清退官员老板研究生事件,或可成为绝响。一时的风光过后,除了围观公众的些许喝彩声之外,并无现实的跟进者,不仅不跟,有些看热闹的大学没准儿还在窃喜,华中科大要推柜的那些官员和老板,会不会选择别的大学完成学业呢!
一者,华中科大眼中学风不正的官员老板,在别的大学那里应该是优质生源。学时超期、请人代读之类的特殊学生并不鲜见,只不过,更多的大学选择了宽容、宽纵,睁一眼闭一眼,抬抬手放过去就行了。像华中科大这样比较认真的学校,实在少见。为了掩饰其对于特殊学生过于随意的宽纵,这些大学还祭出了“灵活办学”的理念,竞相标榜自家是在践行“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的精神。其实,隐藏在此种标榜后面的,不过是隐性的利益关系而已。
政府官员晋升、企业高管任职,均需要文凭的帮助,即便不是必要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锦上添花。顶上一个博士硕士的头衔,自然面子上有光,也比较符合时下的社会氛围。在学校一方,可以通过这些神通广大的官员老板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而在教授一方,多一些这样的特殊弟子,也算是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直接接了轨,以备不时之需。双方一拍即合,还能以某种高尚的名义行衣襟底下的私意,何乐而不为?
再者,缺乏独立的大学精神的大学,注定要媚权和媚钱。官员学生、老板学生、名人学生盛行于大学校园,就学生自身而言,固然有猎取文凭的意思,但是,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如今一些大学大学精神的缺失。除了经世济用的功能性意义之外,大学还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堡垒。大学精神的特质在于,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既能抵御金钱诱惑,又能够抵抗来自社会政治的压力和干扰,是大学抵御诱惑与腐蚀的盾牌所在。反之,缺乏大学精神的大学,注定要媚权和媚钱。
眼下之大学,遑论抵御诱惑与腐蚀,就连清退若干官员老板学生也被视为不智,引发争议如潮。试问,一件原本正当的、早就应该做的事情,何以居然成为争议的焦点?除了这一事件在大学已经十分普遍、见怪不怪之外,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中科大清退官员老板名人研究生行为,未免真的会成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的尝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