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困难记者”捐5000元不值得开大会吹捧
董少鹏
声明:本文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证券日报社
区区5000元,捐助给因公遇难、受辐射等战争伤害严重、为救人遇难、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的记者,恐怕只有象征意义。中国产业报协会既然可以大张旗鼓搞一个“中秋联谊会”,也就有钱给予这些“困难记者及家庭”更多的帮助。建议这家协会今后不要再在大张旗鼓的联谊会上“发小钱”,把钱省下来直接捐助给“困难记者及家庭”
据报载,中国产业报协会于9月14日晚启动了“我国首个援助困难记者及家庭的项目——首都记者援助项目”。该项目首批12名受援记者,分别获得5000元人民币的援助金。
综合看这次援助,更像是一场表演,主要理由是:
第一,捐助金额只有象征意义,难有真正效果。
区区5000元,捐助给因公遇难、受辐射等战争伤害严重、为救人遇难、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的记者,恐怕只有象征意义。中国产业报协会既然可以大张旗鼓搞一个“中秋联谊会”,也就有钱给予这些“困难记者及家庭”更多的帮助。建议这家协会今后不要再在大张旗鼓的联谊会上“发小钱”,把钱省下来直接捐助给“困难记者及家庭”。
同时,这家协会包括了众多的产业报纸成员,这些成员单位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困难记者援助。但现在被宣扬的,只是捐出区区6万元,给12名广为人知、“有新闻故事”的记者。我希望那些并没有承载太多新闻轰动效应的记者,因其需要援助而得到这哪怕是区区5000元捐款。
这次捐助仪式,显得不够有诚意。
第二,活动中刻意宣传商业品牌,与援助弱者的公益形象冲突太大。
人们注意到,公布首批受援名单活动,是冠以“康宝莱杯”2010中国产业报协会中秋联谊会暨首都记者项目援助启动仪式的,商业色彩很浓厚。该协会还在新闻稿里介绍,这个刚启动半个多月的项目已筹集资金20万元。其中,中国产业报协会注入5万元作为项目的基础金,西安华西专修大学、雅士利集团提供了资金赞助。所有这些,都是在刻意宣传捐助者。结合第一点、第二点,加上第三点,捐钱的单位可谓投入少、收益大。
第三,选取捐助对象过于追求新闻轰动效应,而不是从受捐者是否生活困难着眼。
据该协会称,主要援助对象是因进行合法新闻采编工作而遭受身心较重伤害的;本人患有重大疾病或出现意外事故的;在合法新闻采编工作中产生纠纷需要正常维权的。这三条为重要条款,申请者必须符合至少其中一条。
从目前披露的名单看,尚难以确认这些受援记者是自己(或者家人)申请的还是这家协会册封的。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这家协会专门把钱援助给有新闻效应的“记者”。如新华社记者宋聃(战地记者,在伊拉克工作期间,受辐射等战争伤害严重)、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记者刘薇(为救人遇难)、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黄雄(长期调查采访过程中,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今年长江奖获得者)、中国经济导报社记者胡文雅(在伊春空难中,因公遇难)等。其中也包括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该协会列举的援助理由是“调查采访过程中,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
仇子明的采访其实是有争议的,浙江丽水公安机关已经多次表示,对于仇子明一案并未撤案。当然,仇子明本人采访报道活动是否存在侵权甚至违法,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对此,我在7月30日《涉及“仇子明案”的所有事实都应当还原》一文中做过阐述。
该协会人士说,“在这个行业里,涌现出一大批有着理想主义情怀而脚踏实地的从业者。他们甘于清贫地生活,在权力、金钱的诱惑面前,在暴力的威胁面前,相当艰难地恪守职业伦理的底线,捍卫职业群体的荣誉。为了挖掘事实真相,促进社会公正,上下求索,九死未悔”。但仇子明一案与此并不相符。
此外,“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一条如同精神赔偿一样,其实很难定义,不宜作为选取援助对象的条件。
援助困难记者及家庭,给“为了挖掘事实真相,促进社会公正,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新闻工作者以道义和资金等的支援,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行动!然而,无论在受援人选择上,还是在捐助形式上,这个于9月14日晚启动的“我国首个援助困难记者及家庭的项目——首都记者援助项目”,都是十失败的,不值得大肆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