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量化管理的限度
刘鹏举
(中华教育教学文丛 (第226页)董耀会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发表于本网站时有改动)
学校量化管理能相对地稳定学校的秩序,使学校工作条理化,但它终究是形式;教师打破思维僵局者反被认为古怪、越轨,但这越轨毕竟体现教育的本质。
知识, 这种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东西,是永无止境的,它犹如数学教学中极限的概念。象极限中涉及的∞(无穷大),它是一种趋势,不能用任何数来代替,任何数和它相比,就认为该数是零。极限不能用量表示,只能用量来步步逼近。当然,人的思想是世界奥秘所在,更不能用量来衡量,任何高明的权衡标准都是对其微不足道的衡量,凭升学率、教学成绩(实际是平均分数)等更不足挂齿。正因如此,只能追求真理,不能崇拜任何制度。
量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专制的色彩、愚昧的成分,特别是一些生搬硬套工厂、农村、机关、部队甚至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学校问题,至多算响应号召,却难现“百花齐放、白花争鸣”的局面。
量化细则的执行必然导致学校师生的思想行动仅符合上级局长等的意图而与人才关系不大的状况,与四化建设乃至社会发展的高要求相差甚远,降低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使其仅仅为量化中规定的制度而拼搏。实际上,伟人的思想从来不为行政制度所束缚,他才发展成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暂时的、勉强合理的制度走向不合理,因为真理是发展的。在新制度下,伟人原来的越轨思想终被证明合理,伟人的发散思维是合理制度的先声。所以,一些反常心理的人,只要他们把教育普遍原理与自己的思想性动结合起来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也是应该的,尽管冲撞量化管理,但他可能有利于探索一切尚未知道的东西。
老师之所以有意或无意的给学生贯穿如此乏味的人生目标,是因为有其量化管理的约束。迷信考试平均成绩的理念在全国人的心中扎根,量化管理又逼着老师为分数劳伤满身,又使这种愚昧延伸到学生身上。
量化管理使得作为学校管理灵魂的思想教育成为“统一思想”的行政教育或轮于形式变为企业管理中用的经济指标或经济制裁的办法。
学校管理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每一个评价都应以“人本”为出发点,不该过细。而量化管理的短期性、机械性、呆板性是不能作为独树一帜的管理模式而存在。但不是说学校的教师就应该怎么样,而是教育制度应该怎么样。
学生的素质偏低并不是仅仅由于量化管理不够,也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方法太少。恰恰相反,学生素质太低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量化管理的方法太细、素质教育的方法太多。不是吗?细则太多导致生活呆板、无味、理想低(仅仅为了满足细则要求),方法太多又扼杀了一些不能应付“方法”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尽管用量化管理的方法尽力选拔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只能是在“渣滓”里边寻“特殊”。学生整天受到“方法”的折磨,老师也被“方法”困的不知怎样教书了,更无业余时间钻研、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学生、老师误把“方法”当作学习、教书的终极目标。悲矣!
前面提到,知识是永无止境的,而量化细则是有限的,以“有限”衡量“无限”是不科学的,有损于国家选拔人才。再完美的量化感管理细则总不能完全揭示知识、才能、素质的好坏,所以应适当留点业余空闲时间,以弥补量化管理的不足。例如量化没有涉及的星期天,这种“漏洞”也许将使一些学生成为以后立足社会的主要资本:有的在星期天随家长劳动而观察到了植物在地里的生长情况并做以记录,有的玩耍捕做蝴蝶,观察其飞行动态并查课余书籍加以研究,大些的同学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以了解民情增加实感,这都有利于写作。可些的是,这种国家模式的大气候使得学校连校外、星期天的事都要管上, 使学生接触实际甚少,星期天仍然要完成乏味的作业以提高考试的分数,来满足教育行政的要求(而非人生需求),以讨好上级主管部门,算做教学实绩。
以量化来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是权力超用,况且不合人的身心成长规律,也违背教育任务,这样会带来后顾之忧的,量化过细会迷失我们最初的目的。
但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量化管理的淡化要有整个大气候的改变,假如学校减少量化,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量化,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的思想理念,那就只能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