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新能源汽车产业差距并非自我矮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在市场的期待中,将要酝酿出台。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到底应该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方向的重点指向哪里?这些都正是企业迫切需要知道的方面。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刚刚把它定位为七大产业之一,作为未来重点扶持发展的方向。此前,政府也出台了若干政策,采取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各项措施以期做大做强中国新能源汽车。

      但是,目前的政策需要在产业规划中进行根本的调整,而首先的是要认清当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真正位置。

       以往,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国外水平相差无几,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我们在某些领域仍然面临着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

       认清障碍并不是自我矮化,因为正确的认识才是中国政策的依据,也是企业策略的基础。

认清障碍之后呢?就需要国家、企业共同面对。目前政策的支持重点几乎完全倾向在整车生产厂商方面,但是真正的障碍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就是说,配套的电池、电机、电控企业以及配套设施的企业才是真正的难点。

        也许有人认为,国家支持了整车生产企业,整车生产企业会把资金通过采购转移到上游。这个逻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因为你不知道政府过来的资金是否真正进入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链条。

        明确重点支持某些实力强的配套企业,应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配套设施的意义,从某种角度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如果期望国家电网等企业独自一家或者相关企业各自为战,那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遥遥无期。

         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问题上,其实带有着某种公共的性质,如果这种公共性质完全由企业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国家必须出台包括财政支持方面的措施,支持配套设施的建设,才能让配套设施建设逐渐走上正轨。(张志勇)

(网易汽车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