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我国第六个猿人洞考查记
李俊
1982年8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教授吴新智等三同志前往湖北郧西白龙洞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笔者随后到达,参加了20多天的考察实习。特将所见所闻记述于后。
白龙洞位于郧西县城东三十里的神雾岭、天坑、徐家洼山麓。顾名思义,此地自古以来的名称既有“神”、又有“天”、还有“龙”,是异常神秘的地方。
当我们驱车进入郧西时,只见汉江沿岸山脉非常奇特,其势如海浪滔天,奔腾澎湃,连绵不绝.汽车爬上了神雾岭,则见岭顶云遮雾罩。右路深入雾中,如陷万丈深渊。里边隐隐约约的山林似海底水藻、珊瑚、礁石在浮动。山脉蜿蜒曲折,岩石层层象一条条游龙,呈现出古老的河谷地貌。白龙洞就在徐家洼山麓的断岩之中。吴教授告诉我们说:洞上的泥质灰岩是地球历史第三个大年代——第三纪(6OOO多万年前)形成的。洞内各层为第四纪(200—60万年前)的堆积物。洞里出土的猿人和古动物化石为中更新世(60万年前)的遗物。
据当地群众说:早在解放前就有个医生发现这个洞口有“龙骨”(即化石)。解放后,1976年社员们搞副业,在这里大量挖“龙骨交售给本县药材收购站,从此挖开了洞口。随后,郧西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大量古动物化石,将情况上报。
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三颗猿人牙齿和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经研究鉴定为60万年前的遗物。
这次发掘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料以便进行全面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清理出此洞的“四室一厅”,洞口一厅有20平方米,高
化石经过初步清理,有生活在60万年前的古动物剑齿虎、剑齿象、貘、鬣狗、水鹿、斑鹿、野牛、羊、猪、犀牛、虎豹、大熊猫、豺熊、猴、鼠和吃虫类等牙齿、头角、肢骨,其中牛和鹿骨的化石特多。猿人牙齿在第一次发掘后又陆续发现五颗(共八颗)。这次采集化石标本达十箱。这些标本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古动物的起源、发展,古代地理气候的变化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西方别有用心的考古学家所制造的“中国人类外来说”是又一次有力的驳斥。
白龙洞按发现顺序是我国第六个猿人洞,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