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白龙洞——我国第六个猿人洞考查记


白龙洞——我国第六个猿人洞考查记

 

李俊

 

 

 

    19828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教授吴新智等三同志前往湖北郧西白龙洞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笔者随后到达,参加了20多天的考察实习。特将所见所闻记述于后。

    白龙洞位于郧西县城东三十里的神雾岭、天坑、徐家洼山麓。顾名思义,此地自古以来的名称既有“神”、又有“天”、还有“龙”,是异常神秘的地方。

    当我们驱车进入郧西时,只见汉江沿岸山脉非常奇特,其势如海浪滔天,奔腾澎湃,连绵不绝.汽车爬上了神雾岭,则见岭顶云遮雾罩。右路深入雾中,如陷万丈深渊。里边隐隐约约的山林似海底水藻、珊瑚、礁石在浮动。山脉蜿蜒曲折,岩石层层象一条条游龙,呈现出古老的河谷地貌。白龙洞就在徐家洼山麓的断岩之中。吴教授告诉我们说:洞上的泥质灰岩是地球历史第三个大年代——第三纪(6OOO多万年前)形成的。洞内各层为第四纪(20060万年前)的堆积物。洞里出土的猿人和古动物化石为中更新世(60万年前)的遗物。

据当地群众说:早在解放前就有个医生发现这个洞口有“龙骨”(即化石)。解放后,1976年社员们搞副业,在这里大量挖“龙骨交售给本县药材收购站,从此挖开了洞口。随后,郧西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大量古动物化石,将情况上报。

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三颗猿人牙齿和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经研究鉴定为60万年前的遗物。

    这次发掘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料以便进行全面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清理出此洞的“四室一厅”,洞口一厅有20平方米,高3,为泥质灰岩结构的穹窿顶。厅后四室,每室有10多平方米,高3,都是泥质灰岩自然构成的墙和蒙古包式的圆形尖顶,顶部有渗水管状孔和流积的钟乳石。各室之间,有不规则的门洞。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洞内有将近一米的化石层,所含化石之丰富是过去少见的。化石层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比较杂乱破碎的古动物肢骨、牙床;第二层是与盖板状石块粘结在一起的化石,而且,上面还有一层两三公分厚、值得研究的黑灰层(是否猿人用火的灰烬?尚待化验);第三层是纵横排列着的形状古怪奇特而又比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头角、躯干和肢骨化石。在化石层上面是含有许多石结核的粘土层;下面是含有零星化石的淤泥层。通过探方了解,实际洞底还在现有洞底的三米下面,而且那淤泥砾石层中发现不少打制石器——刮削器、切割器、锤状器及石片。

    化石经过初步清理,有生活在60万年前的古动物剑齿虎、剑齿象、貘、鬣狗、水鹿、斑鹿、野牛、羊、猪、犀牛、虎豹、大熊猫、豺熊、猴、鼠和吃虫类等牙齿、头角、肢骨,其中牛和鹿骨的化石特多。猿人牙齿在第一次发掘后又陆续发现五颗(共八颗)。这次采集化石标本达十箱。这些标本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古动物的起源、发展,古代地理气候的变化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西方别有用心的考古学家所制造的“中国人类外来说”是又一次有力的驳斥。

    白龙洞按发现顺序是我国第六个猿人洞,海拔500,山上岩层盘绕迂回,显然是千万                                                                                                          年前的河底。吴教授告诉我们说:“地壳在不断运动,轻微得使人毫无感觉。古河套的岩                                                                                                                                                                                                                                               石,除大的震动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升上来的。”在白龙洞下面是一层层的扁折页岩,有一道深沟是河流变迁的遗迹,所以洞底存在流水冲积的迹象。距洞十多米有一小蝴蝶泉,泉                                                                                                                                                                                                            水终年不息,成百个蝴蝶就在泉上山花丛中飞舞翩翩。这里山水宜人,适于居住,所以古人类                                                                                                                                    选择了这个洞穴.而且可以想象:当时他们聚集在洞内,制造“武器”,然后外出围猎,                                                                                 把猎获的动物多是牛鹿类,背到洞口剥吃,丢下一堆堆骨骼……由于自然界的变动把这些东西埋在石灰岩下而形成现在的化石。由于这里环境适宜,直到现在,洞的附近还住着陈家、徐家三个村落。猿人洞室室相连,“四室一厅”的深处还有门洞可掘进。究竟有几室几厅?目前还没有数,有待第三次发掘。据科学院的同志和新近从武汉大学来的刘老师说;象这么壮观、深奥的猿人洞,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将此洞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