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产量勇往直前:谁与争锋?


自本轮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中国政府“反周期调控”政策的激励与鼓舞下,中国钢铁业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奋力拼搏、长驱直入,并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2009年,在前十大产钢国中,只有中国和印度的钢产量是“正增长”,其余8国均为负增长,而且大多数国家钢铁产量较2008年下降了20——40%,唯有中国的钢产量能在危机中一枝独秀,并将钢产量增长了13.5%!而印度的钢产量仅增长了2.7%。
 此外,在2010年上半年钢产量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的中国粗钢产量已达到3.23亿吨,是世界前17大产钢经济体(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其中,中国钢产量是日本的6倍,是美国的8倍,是印度的10倍!
 今年上半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6%,占亚洲总产量的72%。也就是说,近一半的世界钢产量出自中国,亚洲钢产量的近3/4是中国贡献。为此,中国究竟又要吃掉多少亿吨的铁矿石呢?
 然而,在钢产量与增速创世界一流的形势下,更有两个光怪离奇的现象并存于中国钢铁产业:其一,近十年来,世界铁矿石价格连年暴涨,与此同时,中国钢企却在比赛一样不断高价抢购铁矿石。为此,有国人呼吁:中国应该抢夺世界铁矿石定价的话话权!试问:作为世界铁矿石的第一大消耗国,你有资格定价吗?铁矿石是什么?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相对中国这样的巨大需求而言,它还是比黄金更重要的稀缺资源。你既要抢购,又想压价,这不是自相矛吗?其二,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严重供过于求,钢材价格不断下跌,但中国钢企却仍在拼命亏损生产?这是何故?中国人曰:这叫“让利润、不让市场”!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钢铁+石油”的工业化,以及“钢筋+水泥+汽车”的城市化,不但支撑了中国钢铁产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使中国GDP总量扩张达到极限。1980年中国钢产量只有3000多万吨,1990年也不过6000多万吨,甚至2000年也只是刚刚跨越1亿吨,也就是说,在这20年中,中国钢铁产量大约每十年翻一番。
 然而,进入2000年以来的近十年中,中国钢铁产业突然拼命加速狂奔。2005年中国钢产量猛增至3.55亿吨,2010年则有望达到6.5亿砘。也就是说,近十年间,中国钢铁产量增长了4倍多!这与原先每十年增长1倍形成巨大反差!为此,不难判断:中国钢铁产业扩张已是强弩之末!我国钢铁总产量目前正在进入“筑顶”阶段,边际利润的“顶部”早在2007年底出现,随后已开始不断下滑。这标志着中国钢铁业繁荣时代的终结!
 

武钢股份为例看中国钢铁企业经营现状(亿元;%)
盈利能力
2010年3月31日
  2009年12月31日                                
 2008年12月31日            
 2007年12月31日      
营业收入
167
537
733
542
营业成本
154
494
626
419
三项费用
9.05
30.43
28.73
24.28
营业利润
3.98
19.02
63.06
94.63
净利润
2.88
15.15
51.85
65.25
投资收益
0.12
8.16
4.77
0.14
所得税
1.03
4.37
11.6
28.87
应收帐周转率
36.8
275
587
1120
销售毛利率
8.21
8.11
14.62
22.59
净资产收益率
1.04
5.56
18.76
25.31
每股收益
0.04元
0.19元
0.66元
0.83元

2007年是中国钢铁行业边际利润的“顶部”,之后的形势每况愈下。以武钢股份为例,近三年,在营业收入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武钢净利润直线滑落:2007年净利润65亿元,2008年52亿元,2009年只有15亿元,2010年是否亏损,则要看今年下半年景气度。与此同时,公司所得税贡献更是随之“水落石出”:2007年上缴所得税29亿元,2008年暴跌至11亿元,2009年更是猛减至4亿元,2010年还能上缴所得税吗?
 再从销售毛利率指标来看,2007年武钢销售毛利率高达22.59%,2008年也维持在14.62%的高位,然而,2009年与2010年陡然滑落至8%附近,毛利率已接近国家的基准贷款利率。这就是说,武钢这两年除了无私地为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外,基本上就是为银行贷款“打工”作奉献!
 近三年来,武钢应收账款周转率节节下滑,更是表明“货难销”、卖不动、赊账多,库存大。然而,近三年来,随着主营利润大幅减少,公司“三项费用”却在大幅上升之中。
 最后,看每股收益指标,2007年武钢每股收益高达0.83元,创下历史新高;但随后便快速下滑,2008年每股收益仍有0.66元,但2009年只有0.19元,这是武钢自1999年上市以来每股收益首次跌破2毛钱。2010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更是只有4分钱,而今年下半年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日子将更难熬!
 道理何在?天理何存?近十年来,全国各省大小城市“政治运动式”的造新城、改旧城工作基本上已告一段落,随着小轿车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神州大地房地产大开发,中国城市居民大多每户拥有了两至三套住房,不少城市居民家庭拥有了一、两部低档车,当然,也有不少高收入家庭拥有了三部以上的高档车,这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刺激消费的最有力措施。它不仅强力驱动了中国钢铁、水泥、石油的大消耗,而且更驱动了中国GDP与政府税收不知疲惫地高增长。这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如此这般粗放式、外延型、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严重依赖于“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并同时以大批农民工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非体面劳动)作后盾,在单一投资与单一出口的强力驱动下,它不知风险、不知疲倦地夺路狂奔。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最后结果当然只能是因小失大了!
 2008年10月,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之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它标志着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即将迎来第二轮全新思路的改革开放,其主旋律应该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新的模式尚有待培育,这是一个历史转折期,也是一个经济转型期。
 在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同时,抬高“环保”门槛,强力提升企业治污要求与治污成本,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让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自然、自动“被淘汰”。
 特别提示:中国钢铁行业的命运不过是中国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缩影。我们必须提醒:中国钢铁企业切莫再用三年前的“老黄历”看待未来的市场走势,现在已不是未卜先知或未雨绸缪的时候,事实摆在眼前,我们必须立即动手、全局筹谋、从长计议。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原有的模式发展,那么,中国钢铁企业就只有死胡同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