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早盘相关信息汇总


  ●市场震荡走高 基金上周普遍加仓

   自从7月开始,市场震荡反弹,一路跌跌撞撞反弹至2600点上方。数据显示,上周基金普遍小幅加仓,只有“一哥”华夏基金逢高减持。

   据国都证券研究所测算,341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不包括指数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在上周继续小幅上升,较前周上升1.53个百分点,至74.29%。剔除各类资产市值波动对基金仓位的影响,基金整体表现为主动加仓,主动加仓1.00个百分点。就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六大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上周六大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南方和广发主动加仓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而华夏小幅主动减仓0.64个百分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弹后,基金公司对市场走势有了新的看法,而房地产走向成为诸多基金经理关注的焦点。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崔海峰表示,由于半年报整体向好,市场反弹存在惯性,但强周期和成长股在获得相对平衡后,或许将重新被分化。在经济增速放缓寻找阶段底中,强周期行业的持续增长力需要辨别。政府适时微调主要进行的是结构性的调整,并非总量上的放松。如果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的产能继续过剩,这些行业的反弹将会最终向下回归。成长类企业在上半年良好表现后,进入了时间验证阶段,许多伪成长企业将继续被分化,具有增长韧性的消费、服务类的优秀企业估值将继续抬升。

   大成基金研究部总监助理孙蓓琳认为,目前中国股市估值偏低,投资者不宜盲目悲观。未来可能改变投资方向的事件是房地产成交量及十二五规划。大成基金目前看好医药、家电等大消费行业,看好新能源、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受益区域振兴规划的区域投资品。

   中邮基金认为,当前经济还处于放缓阶段,再次去库存周期还没结束;而且鉴于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力度仍较大,偏紧的货币政策不会转向,政策面和资金面上未出现积极信号。中邮表示,下半年房地产行业仍将是决定市场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市场反转还是要看房地产行业,在目前交易缩量的情况下,若房价出现大面积调整,房屋销售量将会有效放大,有利于行业再次步入景气周期,预示着房地产板块存在较大投资机会,在此带动下,市场将出现反转行情。

  ●汇改重启"引爆"资本项目开放话题 热钱或换"新衣"

   ■嘉宾

   陈炳才国家行政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

   赵庆明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

   关于人民币汇改话题的讨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已趋白热化。

   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之后,央行与中银香港签订了修订后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这将扩大在港人民币业务;自7月15日起,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连续5次发表署名文章,为汇改正本清源;外汇局局长易纲也就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等话题接收媒体采访;外汇局亦表示下一阶段要推动资本项目改革等。

   人民币的经常项目开放至今已经十余年,而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上述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明显地感觉出资本项目开放将加快的迹象。

   就此,本报邀请了几位业内专家,对资本项目开放的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专家认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仍然会是循序渐进的,会充分结合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以及考虑中国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不会盲目地加快,大约需要五到十年时间。

   ⊙记者 李丹丹 王媛 ○编辑 于勇 颜剑

   一、资本项目开放是“必然”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相关部门在这个时点密集地提及此事,有何寓意?是否意味着资本项目可兑换会加快进程?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有何益处?

   鲁政委:当前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利时机。1993年官方首次明确要求“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而6月19日人民银行推出“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表明危机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企稳、金融机构去杠杆弱化了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冲击能量、危机后国际物价水平相对平稳、对未来金融市场持续稳定的关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等因素,已使得当前是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因此,官方不少措施和言论都开始指向资本项目的开放,就是必然的了。

   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政策配套角度来说,资本管制是与固定汇率相配套的,而浮动汇率则能够承受资本项目的更为开放甚至是完全开放。固定汇率的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保证汇率时时处于市场均衡水平。与之恰成对照,从浮动汇率来讲,既然汇率是浮动的,政府对汇率目标的隐含义务就被弱化了,相应就能够容忍资本管制更为放松;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资本项目的适度开放,外汇市场交易广度和深度有限,就使得真正的市场均衡汇率其实很难被找到。这样,“以市场为基础”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赵庆明:在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后,相关官员和部门密集地提及资本项目开放,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汇改往前推进必然要遇到的重要课题。纵观当前及今后人民币汇改应该推进的主要方面,第一个是完善汇率制度,最终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第二就是开放资本项目,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就很好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本次重启汇改的政府决心来看,我国会坚定地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进而逐步减少管理、让市场供求更多地发挥作用,最终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欲逐步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就不能不逐步开放资本项目。这是理论上的基本逻辑。

   具体到当前形势,尽管相关官员在不断吹风,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仍然会是循序渐进的,会充分结合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以及考虑中国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而不会盲目地加快进程的。

   陈道富:资本账户开放是我国的既定目标。推动我国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配合“走出去”战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都需要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近些年的金融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我国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创造了基本的微观基础。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规模越来越大,资本管制的有效性越来越下降。我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可控、渐进推进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

   在国际货币体系以浮动为主,各国宏观政策主要关注国内目标的环境下,资本账户的开放需要汇率的适当浮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推动资本账户的开放进一步拓展了空间,但仍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账户管制,并保留一定对外汇储备。

   陈炳才:推动资本账户的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进程的快慢要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尤其是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水平而确定。

   今年6月19日,央行新闻发言人就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发表谈话,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不是什么新的政策,而是已有政策的重复,表示汇率政策将从危机管理走向正常管理。而这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关系不密切。

   二、资本项目改革之“重点”

   上海证券报:近两年外汇局一直在逐步放开资本项目,比如全面实施境外放款政策、下放部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的审批权限、调高单家QFII的额度等。外汇局日前提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资本项目改革。”您认为“重点”、“选择”会在哪些领域?

   陈炳才: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主要是对储备货币来说的,因为储备货币金融资产巨大;也是对国际投机资本来说的,因为投机资本力量巨大。而对非储备货币(双边或多边主权货币)和流出境外的人民币开放,其风险都不大,因为这些经济体主要是实体经济,金融资产规模相对小,衍生品工具也少。因此,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重点将是币种,范围可以很广泛,不受限制。即使是储备货币,采取对等开放,也可以控制风险。

   如果从人民币国际结算开始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将来就应该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开设人民币投资、理财账户,允许境内外商业银行相互之间进行人民币拆借和授信,允许双边银行进入对方货币市场。考虑到风险控制,企业在境内的证券投资可以晚些开放,但银行之间的主权货币债权债务可以早些开放。

   陈道富:资本账户的改革,在证券投资方面,仍需要坚持通道管理,根据国内承受和管理风险的能力,逐步扩大管道规模。近期应尽快将人民币与其他外币平等化,任何允许以外币进行的资本账户交易,也应允许人民币交易。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方面,近期可逐步允许债券和股票一级市场在有规模和资格控制下的有限度对外开放。目前正在讨论的人民币债券和国际板,都是资本市场一级市场对外开放的尝试。

   鲁政委:未来资本项目开放的“重点”,可能会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推动企业走出去方面。具体来说,从业务管理模式来看,未来可能会从目前的以“事项审批”为主的模式转向以“主体白名单”为主的管理模式,即行为记录良好的企业,将能够获得资本项下更大、更自由的权限;从地域来看,围绕着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尽快形成,也将是未来资本项目开放的主要内容。

   赵庆明:从风险可控的角度看,我认为未来“有重点、有选择”的开放项目可能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境内外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存款和贷款,跨国公司总部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跨国的存款与贷款,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境外公司来华发行上市等。

   三、资本项目可兑换尚需时日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资本项目开放需要遵循怎样的路径?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来匹配?现阶段距离资本项目可兑换还有多远的距离?

   赵庆明:我认为资本项目开放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先低风险再高风险的原则,具体路径就是:先开放存贷款,再开放债券投资,最后开放股票投资和衍生品投资;先对金融机构开放,再对企业开放,最后对个人开放。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最需要的是中国资源和能源价格及管理机制与国际接轨。除了FDI,我国资本项目还是全面管制的,还处于开放的初期。现阶段距离资本项目可兑换,如果用时间维度来观察,我想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这与发达国家当时的缓慢地逐步开放相比,已经是在加速了。

   陈道富:我国资本账户中的大量项目已实现了自由兑换,当前真正仍严格管制的项目并不多,限制主要集中在借用外债、跨境证券投资和中资机构对外贷款、直接投资等项下,且以交易管制为主。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可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在人民币汇率找到均衡水平并将汇率波动区间扩大到一定幅度之前,仍宜保持对资本流出入的规模控制。二是资本账户开放要与国内的市场化改革相配套。三是资本账户开放要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展开。四是资本账户开放要与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相联系。五是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资本跨境流动采取不同的管制思路。六是逐步提高审慎管理要求,侧重交易层面的管理,逐步放开汇兑环节不必要的限制。七是金融业对内开放要优先于对外开放。八是加强资本流动的监测,保留与国内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控制和动态调整政策的权力。

   鲁政委:在资本项目的渐进开放中,主要应关注的问题是汇率波动与金融体系和经济主体的承受能力是否匹配、国际资本流动与资本监测和管理能力是否匹配?基于这两点,在未来资本项目的开放中,某项新业务的推出可以考虑总体遵循“先机构后个人、先长期后短期、先实业后虚拟、先实需后非实需、先低杠杆后高杠杆”的路径。

   资本项目开放所必须具备的宏观环境配套,至少应该包括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际收支的可持续性(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不存在巨大经常项目赤字),财政的可持续性(不存在巨大财政赤字)、不存在显著的资产价格泡沫和过高通胀、金融体系稳定性具有可持续性、国际国内对该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信心十足。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才是总体平稳的;或者即便国际资本流动有时出现明显波动,该国也能够承受。

   从目前来看,在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国内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前,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很难完成。由此,我国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至少还需要5-10年时间。

   陈炳才:资本账户的开放路径既复杂,又简单。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理论来进行开放路径的选择,无论附加多少前提条件,那个路径都不可靠,实行完全可兑换风险巨大,时间遥远。而如果从币种入手,尤其是从人民币本身入手,这样的资本账户开放,没有什么风险,可以尽快推进。

   四、热钱或换 “新衣”

   上海证券报:由于资本项目存在一定管制,现阶段“热钱”主要通过经常项目流入,即易纲所称“披着合法的外衣”。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您认为“热钱”流入途径和趋势会怎样改变?

   陈炳才:如果不改变思路和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还会持续,每年以4000亿-5000亿美元的规模增加。这些顺差,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热钱,而是套利资金,它有贸易和投资背景(有可能是虚假贸易和投资)。由于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仍然会持续下去,套利资金仍然会大量进入,关键问题在于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要到位,要让境外到中国的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而不是将储备货币兑换为人民币使用。

   陈道富:所谓热钱,主要是指追求短期收益的金融投资。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金融投资的渠道逐步放开,有些已经不需要“披着合法的外衣”。“热钱”流动的趋势,取决于国内外的宏观环境,特别是一些制度性扭曲。资本账户的开放过程,如果宏观政策搭配不当,有可能会吸引热钱套取制度变革过程中的超额收益,需要密切关注。

   鲁政委: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热钱流入的主渠道将从经常项目逐步转移到资本项目之下。当然,随着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和金融体系对汇率波动承受能力的增强,对“热钱”的抵御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极而言之,如果汇率最终实现了完全浮动,由于“浮动恐惧”已被消除,“热钱”概念其实就无存在的价值了。

   赵庆明:这必须结合逐步开放的具体的子项目,如果逐步开放的子项目能够满足“热钱”的流入需求,那么它们就不会再假借经常项目的渠道了,否则,它们还是会利用以前的载体。不过从总的趋势来看,热钱的流入途径会随着资本项目开放而逐步在资本项下体现。

  ●近400家公司中报业绩增逾七成 新兴产业表现抢眼

  近400家公司中报业绩增逾七成新兴产业表现抢眼 多家新能源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预增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8月8日,已披露2010年中报的388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6.05亿元,同比增长72.86%;二季度比一季度的净利润增幅达24.31%。

  在诸多行业中,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上半年业绩表现十分抢眼。业内人士指出,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过,投资者要注重相关公司的业绩支撑以及成长性。

  ●保险公司调仓惊现"三一"律

   减仓三分之一 增仓三分之一 新进驻三分之一 保险公司调仓惊现“三一”律

  保监会8月5日发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上限调整为20%。这引发了市场对保险公司增仓股票的关注。截至8月7日,已公布中报的388只股票中,保险公司二季度末合计持仓4.69亿股,较一季度末大幅增长40.37%。保险公司二季度进行了剧烈调仓,在减持或退出36只股票的同时,新进驻或增持了47只股票。进一步统计还发现,保险公司在调仓过程中,似乎遵循着惊人的“三一”律。

  公用事业和信息服务

  备受青睐

  截至8月7日,在已经公布中报的388只股票中,保险公司二季度末合计持股数量约4.69亿股,与一季度末的3.34亿股相比,持股量环比大幅增长40.37%,显示保险公司对市场前景相对乐观。

  就行业来看,公用事业、信息服务、化工和建筑建材四大行业最受保险公司青睐。统计显示,二季度末保险公司持有以上四大行业的股票数量分别为11348万股、4245万股、10023万股和3813万股,较一季度末大幅增加3650万股、2790万股、2306万股和1681万股,使以上行业成为二季度保险公司增仓最为明显的板块。

  与以上四个行业相比,房地产、金融服务、农林牧渔和信息设备就不那么幸运了,保险公司二季度末的整体持仓量较一季度末环比骤减802万股、553万股、274万股和211万股。由此来看,保险公司在行业的选择上,颇有些“爱憎分明”。

  二季度调仓剧烈

  就个股而言,保险公司二季度退出了22只股票。统计显示,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还分别持有中天城投、双环科技、华泰证券、张裕A和深振业A的股份1307万股、650万股、553万股、462万股和360万股。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已不再持有以上股票的股份,抛售行为相当果断。

  在22只股票被清空的同时,还有14只股票二季度遭到保险公司减持。其中,国投电力、天利高新、山东海化和招商地产分别被减持1199万股、845万股、560万股和414万股,与一季度末相比,减仓幅度分别高达54%、51%、46%和36%,从减仓数量和减仓幅度来看,保险公司淡出这些股票的决心也比较坚定。

  与大幅减持相比,保险公司的增持更堪称大手笔。统计显示,二季度被保险公司增持的股票合计为12只。其中,国电电力、博瑞传播和湖北宜化3只股票被巨量增持,保险公司二季度末的持仓量分别攀升至9800万股、4079万股和3257万股,较一季度末大幅增加4850万股、2764万股和2477万股,显示保险公司分外偏爱这些股票。

  调仓过程惊现“三一”律

  除增仓股票外,保险公司新进驻的股票也格外引人注目。统计显示,二季度保险公司新进驻的股票多达35只,合计买入数量高达11533万股。分析人士指出,从大规模进驻新的股票来看,保险公司的投资风格颇有些趋势投资意味:不是立足于长期持有,而是钟情于大规模调仓,以期获取大的波段收益。

  有意思的是,进一步统计发现,二季度保险公司减仓数量约9902万股,增仓约11856万股,新进驻的股票约11533万股,大致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同时,其占一季度末保险公司33409万股合计持仓量的比重分别为29%、35%和34%,基本上都相当于三分之一。有分析人士指出,从二季度的调仓行为来看,保险公司似乎遵循着“减仓三分之一,增仓三分之一,新进驻三分之一”的调仓“三一”律。

  如果这一推测正确的话,那么保险公司二季度新进驻的35只股票中,很可能有几只股票在三季度会被大规模增持,这或许可作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参考标的。

  ●欧洲农业"中暑" 小麦风暴席卷全球

   欧洲农业“中暑” 小麦风暴席卷全球

  *7月份,欧洲干旱及俄罗斯暂停出口令美小麦期货创下半个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也带动玉米、水稻和豆类等农产品全线大涨。

  *有国际机构认为,小麦风暴很快会平息。理由包括美国小麦丰收、厄尔尼诺现象带来更多降水和全球小麦库存充足。

  *小麦风暴凸现了发展完善期货市场的重要性:一是利用价格信号,合理引导生产和消费;二是利用对冲工具,有效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历次农产品暴涨都与天气有关

  近几十年来几次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都跟天气异常有关。一般认为,大宗商品中工业品价格周期与需求相关,短期供给弹性不大,而需求周期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周期,因此经济周期中的扩张和收缩以及其不同阶段影响着工业品价格;而农产品由于需求变化比较稳定,不会因为经济周期而增加或者是减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特别是粮食的消费,因此影响价格的因素更多是供给变化,而农产品播种面积稳定而有限,作为整个农产品体系而言,影响总供给的就是单产水平,技术水平对单产提高不具有突变性,决定单产的因素就是气候,也就是天气异常导致农产品减产,供给减少导致价格大涨。同时全球农产品市场分为南北半球两个作物季节,如果南北半球天气都出现问题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作物年度的话,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也就成为必然。

  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粮仓,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地区天气持续几年异常至粮食大幅度减产,其中前苏联地区减产达到近30%,澳大利亚小麦库存下降了93%,加拿大下降了64%,美国下降了59%。在前苏联转而进口美国小麦后,CBOT小麦价格大幅飙升。1995年气候异常也导致全球农产品大幅减产和价格大涨。2006年亦如此,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干旱至小麦减产,出口锐减75%,此后本来认为没有问题的北半球也出现干旱,2007年,澳大利亚又再次出现干旱,南北半球和连续干旱导致了2007年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很多农产品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历次价格上涨也跟大国大幅进口有关,包括上世纪70年代的前苏联进口,1995年的中国进口,2007年的印度大量进口,其大涨身后均有大国大量进口的影子。

  最新消息:基金获利回吐 美小麦全线跌停

  在连续疯涨之后,美国小麦期货6日收盘跌停,因市场预计近期涨幅已超出基本面能够支持的上涨幅度,商品基金开始大规模获利抛售。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9月小麦期货当日下跌60美分(即交易所的日跌停板),报收于7.25 3/4美元/蒲式耳,跌幅高达7.6%,尽吐前一交易日涨势;堪萨斯城交易所(KCBT)和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MGE)9月小麦期货也双双跌停,分别报收于7.20美元/蒲式耳和7.23美元/蒲式耳。

  此前,因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俄罗斯据此甚至表示将禁止小麦出口,CBOT小麦价格7月份因此上涨42%,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而商品基金在小麦期货经历了长达8周的上涨之后开始锁定收益。有分析师表示,谷物价格走势超出全球供需基本面能够支持的上涨速度,并表示其他出口商能够弥补俄罗斯小麦作物产量缺口。

  7月初,美国政府预计全球小麦供给为1.87亿公吨。这一供给量仍远大于2008年的1.24亿吨,当时价格升至纪录高位并在几个国家引发食品骚乱。

  而且,对俄罗斯谷物出口禁令的影响仍不确定。俄罗斯第一副总理6日表示政府可能根据小麦收成面积进行调整并遵守所有已经签署的谷物出口合约。

  另据交易所数据显示,8月6日封于跌停板的商品基金卖盘数量达15000手;而8月5日封于涨停板的买盘数量则高达23,000手。

  

  境外视点

  德意志银行认为小麦风暴很快会自己平息

  据《参考消息》援引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4日的报道称,欧亚大陆的干旱和酷热使得小麦期货价格在短短一个月内飙升近50%,但现在的情况和两年前的全球粮食危机已完全不同。

  巴克莱资本公司也认为,2008年粮食价格全线上涨、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的情形不会重演。

  报道称,虽然俄罗斯遭遇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热浪袭击,但美国小麦丰收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俄罗斯的减产。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带来更多降水,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小麦产量有望增加。另外,全球小麦库存充足,能够为平息这场小麦风暴起到一定作用。

  另据美国农业部表示,全球小麦库存为1.87亿吨,相当于15.4个星期的消耗量。2008年小麦库存下降到1.24亿吨,相当于10.5个星期的消耗量。目前小麦期货价格涨势7.18美元/蒲式耳,为22个月来新高。但这和两年前粮食危机时期13美元/蒲式耳的顶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两次小麦涨价的背景也完全不同。

  德意志银行商品分析主管刘易斯认为,很多国家都生产小麦,其市场结构完全不同于玉米——后者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北美。他说,“我们认为此次小麦风暴会很快自行平息。这次危机和能源危机无关。目前全球石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刘易斯说,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显示,对小麦期货价格看涨的交易商并不多。如果市场投机是小麦价格飙升的因素之一,只能说他们隐藏得很好。(王超)

  “牛市”是否持续 天气将是关键

  “总的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产品将易涨难跌。”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员何笑凡表示,充满未知的天气状况、某些农产品基本面改变造成的暴涨、国内需求转好的拉动以及原油等相关品种维持高位等因素形成连锁效应,共同推动农产品价格涨势难改。

  “天气因素导致目前周边市场也连续出现利多,故市场仍将积极看好农产品上涨。”大华期货研究所农产品分析师叶黎玲表示,目前拉尼娜气候已经确定,8月份市场对针对美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天气炒作可能还将延续。在拉尼娜气候的影响下,美国、中国和阿根廷的大豆等作物的单产都将是历史较低水平,农产品“牛市”是否能持续下去,后期天气仍具看点。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天气的不确定仍将伴随市场一段时间,所以在外部市场与天气因素支撑下,短期农产品期货市场仍将保持高位。国际货币政策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宽松,农产品价格底部无疑被一再抬高。不过,在此轮上涨完成后,如果不再出现前期的极端天气条件,随着国内秋粮收获,以及可能出现的宏观政策逐步落实,国内农产品价格会相对趋于平稳。届时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告一段落,回调行情即将出现。

  李春旭表示,“8月7号立秋之后的天气无疑还将成为后市主导因素,毕竟今年立秋偏早,‘六月立秋,颗粒无收’的民间谚语还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大蒜绿豆 上涨源于供求失衡

  从最近一段时期大蒜、绿豆和薏米等小品种大幅度上涨的原因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跟游资炒作有关,但其内因还在于供不应求。

  大量的工业用地使得种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民种植作物比较收益较低,影响其种植积极性,比如南方很多农民本来是种植三季,包括两季水稻和一季油菜或是小麦,现在基本上都改成一季,单产没有大幅度提高情况下,供应紧张问题也就在所难免,而国家有保护粮食等大品种的机制,对于完全市场定价的小品种而言,农民利益没法得到保障,经常出现谷贱伤农情况,农民种植基本上滞后于价格周期,也就是丰收年价低,而歉收年价高却无货。

  事实上,除了去年干旱减产,绿豆、红豆等杂粮的种植面积也一直在减产。比如绿豆在种植过程中耗费人工较多,采摘完全靠人工,生产成本较高,产量又低,价格又没法保障,也得不到未来价格信息,农民承担很大价格波动风险,许多不愿继续种植。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杂粮等健康概念品种需求也在持续上升,供求紧张导致小品种价格不断上涨。大宗粮食品种因国家为维护粮食安全考虑有保护价和收储等政策支持,而对于完全市场定价的小品种,由于供求失衡和种植利益下降而导致价格上涨,农民和相关加工消费经营者没有预期价格信号来对波动风险进行管理,生产经营风险巨大。

  完善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

  一方面,天气持续异常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涨,因此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反映出来的价格信号,掌握农产品的运行规律和价格周期特点,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期货市场反映出来的信号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宏观调控、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服务。对于小麦、玉米、大豆和稻谷四大主要农作物,目前均在期货市场上市交易。研究发现,这些拥有期货合约的农产品价格,走势平稳,生产经营者也善于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而对于小品种而言,有些品种在远期电子市场交易,有些则没有,完全靠市场调节,导致价格暴涨暴跌。

  因此,从农产品价格周期信号看,要完善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一方面对于恶炒、联合涨价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标本兼治,通过不断完善小品种农产品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以及如何为此类小品种农产品搭建有效的市场运行的路径来彻底解决杂粮、杂豆价格巨幅震荡的问题。比如在小品种中引入成熟的期货制度,买家和卖家在信息完全公开透明情况下进行交易,让相关生产消费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让农民等生产商通过期货信号,指导农民生产,包括种植什么及种植多少。通过这些信号,引导市场形成均衡价格,而不是大起大落。(金鹏期货 喻猛国)

  通胀预期提升农产品投资价值

  从“豆你玩”、“蒜你狠”,再到“姜你军”,一个个崭新词汇背后,昭示着农产品市场的火热,也道出了投资者的困惑。事实上,除了以上小品种,大宗农产品如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也接连走强。

  农产品为何如此疯狂?市场往往将其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相对于工业品来说,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且此前价值明显被低估;二是中国在大豆、棉花和玉米市场上纷纷提前对2010/11年度作出采购安排;三是美元指数自6月7日见顶以来持续下行,尤其是近期美国数据喜忧参半,逐渐脱离投资者视线,这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利多。

  当然,如果从更短期来看,相关国家气候异常和一些偶发性灾害因素也难辞其咎。例如,中国去年底今年初的西南干旱、入夏以来南方和东北地区的洪灾,夹杂着华北等地的持续高温天气,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市场供需面的预期;国际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小麦可能减产,而俄罗斯近日遭遇的火灾更是为处于高温之下的农产品添上一把火。

  然而,上涨原因并非仅仅这些。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质与房价、土地价格的飙升并无差异,更多的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正是在全球超额货币投放引发的通胀预期之下,以往波动不大的农产品市场波澜大起,“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价格现象也应运而生。

  通胀预期之下,农产品价格不涨实为难事。政策调控固然为价格设置了“天花板”,但对这一天花板到底有多高,人们尚无明确的、直观界定。而调控政策本身的制定,也势必考虑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此一来,市场运行将更多的表现为涨价与“天花板”二者间的不断试探与碰撞,期间市场重心稳步上移,直至最后平衡。而以目前看来,达到这一平衡的条件似未齐备。

  值得注意的是,通胀预期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后者反过来又强化了通胀预期。这是因为,从不同要素、产品对货币敏感度的关系来看,农产品价格主要蕴含的是农村劳动力成本,随着农村真实劳动人口的逐步减少,刘易斯拐点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低端劳动力价格上扬的历史趋势,在货币超额扩张和资源土地等稀缺要素价格已经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通胀压力将成为中长期趋势。

  这一点,从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多少能得到佐证。报告提出,“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虽然较一季度“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的说法有所缓和,但也说明央行认为通胀压力尚未解除。若形势发展果如之所料,在不考虑“天花板”情况下,则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短期将难以消弭。

  白糖以静制动

  近来粮食类品种的上涨与2007年有许多类似之处。2010年全球再度出现拉齐娜现象。2007年时的拉齐娜现象造成欧洲、澳大利亚小麦不同程度减产,局部地区减产幅度惊人,世界各国纷纷限制粮食出口,中国也在2007年底开始限制小麦与制粉出口,引发全球粮价大涨。2007年时,美麦出现累计翻倍的涨幅。全球粮荒成为2008年上半年焦点。而今俄罗斯再度大幅减产,泰国又开始限制粮食出口,美麦从2007年5~6月开始上涨,现在的美麦同样从6月初开始上涨,两年情况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真如2007年的情形一致,则粮价上涨可能不是短期就很快结束。

  农产品中,白糖期货在2009的表现可圈可点。从近3000元/吨的价格连续上涨到最高6000元/吨,上涨几乎翻倍。这主要还得益于白糖相对其他农产品提前进入减产周期,产量大幅下降,造成市场供应不足。而自6月以来,不论海外糖价还是国内糖价都有非常强势的表现,超出预期。除了海外糖价上涨外,还有国家放储滞缓、消费旺季推动、库存消化等都是推动国内糖价此轮上涨的动因。

  此外,白糖近期还表现出较强金融属性,这一点可以从近月远月的背离与随同A股、商品市场同涨同跌的走势中看出端倪。近月远月背离是指7月中旬以后,1009合约成为近月合约,其上涨强度、幅度都明显下降,远不如远月1101合约。1101合约屡创下5月来的新高,而1009合约却没有,以致两合约价差极大收缩。同时1101合约的多头持仓量较大增加,现货商系席位都呈现大幅净多头寸的状态。而随同A股、商品本轮上涨而表现强势甚至大幅拉升的行情,随之调整也出现调整走势。盘中种种已经表现出较明显的资金推动行情。

  白糖一直在农产品中表现强势,同时又赶上本轮粮油品种的上涨,可以说市场人气还比较旺盛,有回落还会有资金买入。由此,白糖还有继续上涨可能,起码还有一段时间会维持强势状态。

  要提示的是,就国内小麦、玉米而言,与2007年相比,2010年已经是再创新高。这一点是与2007年不同的。虽然上涨有其理由,但就目前强度与幅度而言,也不能说不过头,甚至是失去理性。因此,投资者在此时需要保持冷静。已经参与的多头还可以持有观望,只是仓位较重则需要考虑减仓,尚未参与则需要谨慎参与,建议轻仓为宜。

  美小麦一月涨50% 都是天气惹的祸

  “近期行情都是天气惹的祸,在欧洲干旱题材影响下,美国小麦月涨幅超过50%!”一位市场观察人士感叹道。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对天气的炒作是近期农产品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美国等地的拉尼娜天气现象也引起市场对单产下降的担忧持续升温;俄罗斯等地正遭遇着百年不遇干旱,对当地小麦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促使了小麦价格一路上涨,这些又提振了美豆走势。

  近期,全球多个地区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地遭遇了百年难遇的高温干旱,而这三个国家均列全球小麦出口前十名,市场普遍预期今年小麦减产可能接近三成。全球其它主要小麦产地气候也不佳:加拿大降雨过度,欧洲部分小麦产区遭遇旱灾,澳大利亚闹起蝗灾。与此同时,中国也遭遇了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等不利因素。

  李春旭表示,今年农产品市场持续高烧,价格高居不下,天气的不确定性是一个最根本性因素。众所周知,我国今年年初的云南大旱震惊全球,接着就是洪涝灾害席卷全国,所有农产品都因为春寒而延迟播种,而截至目前,俄罗斯火势还在蔓延,浓烟笼罩莫斯科,所以后期天气的不确定性显得异常重要了。此外,宽松货币政策加速了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投机资金的炒作行为。

  “从全球粮食供需平衡来讲,今年并不一定存在粮食短缺问题,但是投机资金以欧洲小麦减产、俄罗斯禁止出口为由狙击小麦价格,引发其他农产品价格的跟风上涨。”李春旭还指出,市场盲目的需求预期提振了价格上涨信心。

  农产品集体飙升 小麦再成领头羊

  从7月初开始的一段时间以来,农产品市场可谓赚足了眼球,在国内大力调控的背景下,以玉米、强麦、豆类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种随国际市场一路飙升,成为期货市场中最耀眼的一道风景线。

  上海中期分析师邓宁宁表示,天气因素导致市场对小麦等农产品预期减产的炒作和美元近期弱势下跌,都助推农产品高位突破。市场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的提升,进而带动资金面对农产品大加青睐。

  “受国际油脂高位强势带动,国内油脂屡冲新高。此外,国内玉米主产区吉林受洪水灾害影响,玉米减产已成定局。玉米通过与豆粕之间的比价关系,进而与豆类品种相互推动齐涨。”中辉期货资深农产品分析师李春旭指出,在众多品种中,美小麦期货无疑成最近的明星品种,一个月的时间上涨了近300美分,幅度竟高达60%,而国际糖价也延续上涨格局两个多月之久。

  “国内农产品期货跟随国际市场一路上涨。以具有现货代表性的近月合约为例,玉米1009合约自7月初至今迭创新高,达到了2010元/每吨的历史高位;强筋小麦1009合约从2291元/吨一路飙升至2410元/吨;豆粕属于跟风上涨,近月1008合约也是从2813元/吨上涨至3065元/吨的年内高点。”李春旭说。

  还有分析人士表示,近期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格局,使得结构性通货膨胀悄然形成,农产品价格全然“不搭理”各国调控政策而逐步走高,“大有挟持美元,席卷货币市场之势”。

  ●农产品期货上涨 基金加仓农业股

  近期随着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大幅上涨,农业股也迎来了一轮凌厉的上攻行情。证券时报记者从部分基金公司获悉,近期基金不断在种业、水产品、生猪等农业股上加码。

  上市公司业绩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种业、水产品景气度一直较高,近期生猪价格更是大幅上涨,目前已经上涨至每公斤10.8元左右,近两个月生猪价格上涨了35%左右。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正是考虑到农业公司景气度较高,今年很多公司业绩会比较优异,所以他们一直看好种业、水产品等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近期在部分品种上略有加仓。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部分基金公司布局农业股更着眼于从宏观方面考虑。北京一位基金经理表示,考虑到在2008年次债危机后,全世界央行都在大量印刷钞票,而农产品具有抵抗通胀的作用。此外,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看,与房地产等行业的上涨幅度相比,农产品的涨幅一直不大,因此,未来在所有的投资品种中,农业是最有机会的行业。因此,早在今年年初,他们就布局了种业、生猪、水产品相关股票,二季度更是一度加仓。

  基金二季报和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二季度华商、南方、华夏等基金公司在不少农业股上进行了加仓操作。其中,华商盛世成长、华商领先企业、南方绩优成长、银华富裕主题、中欧新趋势大举加仓登海种业;华夏平稳增长大举买入东方海洋;泰达宏利效率优选、大摩资源加仓正邦科技;诺安股票、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天弘精选等基金大举加仓顺鑫农业。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种业、水产品、生猪股票是今年最强势的股票。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今年敦煌种业上涨41.6%,登海种业上涨70.24%,獐子岛上涨108.06%,东方海洋上涨4.46%,正邦科技上涨39.3%,顺鑫农业上涨19.2%,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8.96%。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农业股估值很高,平均市盈率在50倍左右,未来盈利水平大幅提升空间有限,因此,投资者对此类股票应适度谨慎。

  ●两基金建仓路径曝光 布局大消费

  随着2010年上市公司半年报的逐渐披露,今年二季度成立但未披露二季报的汇添富民营活力和中邮核心主题这2只次新基金建仓情况曝光,这些基金建仓以配置大消费概念为主。

  截至8月6日,从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5月5日成立的汇添富民营活力基金出现在2只个股的前10大流通股东之列。数据显示,汇添富民营活力基金位列新股国民技术前10大流通股东的第3席,持股数为29.23万股。该股被汇添富基金集体看好,汇添富成长焦点、汇添富均衡增长、汇添富优势精选携手位列该股前10大流通股东的第1席、第2席、第8席。此外,中海能源策略、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招商安泰股票基金也在该股前10大流通股东之列。

  大消费概念是次新基金关注的焦点。汇添富民营活力建仓的另1只个股为金陵饭店,持有72.12万股,位列前10大流通股东的第8席。而该股同样为汇添富旗下基金集体驻扎,汇添富均衡增长、汇添富价值精选也都在前10大流通股东之列。

  中邮核心主题更是剑指大消费概念下的益民商业。数据显示,该基金在二季度末持有益民商业222.785万股,位列前10大流通股东的第5席。值得注意的是,该股被中邮基金公司看好,旗下所有偏股型基金全线参与,中邮核心优选、中邮核心成长、中邮核心优势灵活配置基金分别在该股前10大流通股东中位列第2席、第3席、第4席。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半年报逐渐披露,次新基金建仓路径将进一步被挖掘。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成立的新基金首募规模普遍不大,且二季度市场震荡,次新基金建仓谨慎,只有值得投资的个股才会大力出击并提前布局。

  ●大基金主动加仓0.91个百分点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8月5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上周大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6.07%,较此前一周主动加仓0.91个百分点。

  上周基金加仓明显,超过70%的基金选择小幅增仓。测算数据显示,145只基金主动增仓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其中33只基金主动增仓超过5个百分点。42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12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

  ●偏股基金再度加仓 华夏逢高减持

  根据国都证券研究所测算,341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不包括指数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在上周继续小幅上升,较前周上升1.53个百分点,至74.29%。剔除各类资产市值波动对基金仓位的影响,基金整体表现为主动加仓,主动加仓1.00个百分点。

  从上周基金主动性调仓幅度的分布情况来看,减仓幅度在0%~3%之间的基金占比为35.2%,有3.2%和0.6%的基金减仓幅度在3%~5%之间和5%以上。与此同时,有61%的基金选择主动加仓,其中加仓幅度在0%~3%之间的基金占比为40.2%,此外分别有14.4%和6.5%的基金加仓幅度在3%~5%之间和5%以上。

  上周加仓和减仓的基金占比相差不大,说明随着股指的持续上涨,基金的调仓分歧在加大。

  从上周末的仓位分布来看,中高仓位水平的基金数量出现一定增加,其中仓位在90%以上的超高仓位基金数量增加2个,仓位在80%~90%的基金数量增加12个,仓位在70%~80%的基金数量增加10个。

  按晨星基金类型划分,股票型、激进配置型、标准配置型以及保守配置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分别为79.90%、75.43%、64.15%和30.58%,分别主动性加仓1.19、0.77、0.87和0.10个百分点。

  按WIND投资类型划分,各类型基金也是全部加仓,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加仓幅度相对较大,为1.22%。

  上周大规模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8.19%,较前一周主动加仓0.84个百分点;中规模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3.60%,较前一周主动加仓0.85个百分点;小规模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1.04%,较前一周主动加仓1.31个百分点。

  上周6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有46家基金以加仓为主,其中39家基金的主动加仓幅度在0至3个百分点之间,有1家基金的主动加仓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有14家基金主动减仓,主动减仓幅度均小于2个百分点。

  就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六大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上周六大基金公司中只有华夏小幅主动减仓0.64个百分点,而易方达、南方和广发主动加仓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

  ●港澳资讯·B股综述:沪市依托均线盘升 或将延续

  周五,沪深两市B指大幅反击,对短期回调或有止跌迹象。最终沪市报收于243.55点,上涨3.58点,涨幅1.49%,成交3.79亿;深市报收于651.32点,上涨13.74点,涨幅2.16%,成交3.78亿。

  个股方面,两市只有3家个股下跌,分别是九龙山B(900955)跌0.66%,特力B(200025)跌0.61%,古井贡B(200596)跌0.18%。涨幅榜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万科B(200002)涨7.06%,南玻B(200012)涨4.38%,丹科B股(900921)涨3.96%。

  整体来看,短期沪市依托10日均线支撑震荡盘升,后市或将延续。

  ●港澳资讯·大盘分析:股指再度上扬 强势不改

  两市股指今日虽弱势震荡开盘,但盘中后于五周均线得到支撑,在地产股及银行板块强势反弹的带动下,下午翻红,尾盘收复五日均线,再度形成短线多头格局。涨幅榜上,新疆区域、农产品及煤化工居于涨幅前列,长株潭及海南区域也有部分个股极为活跃,个股再次呈现全面普涨格局。

  预计短期后市在银行股及地产板块再度回暖的情况下股指还将进一步向上发起冲击,操作上可继续适度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