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逛超市,想买个和石头用的一样的自动铅笔,没找到,倒是看见有卖钢笔的,标价10.5元,惊呼,便宜! 10年前它就是这个价格。
10年中,中国GDP增了N倍!网络和键盘击败了太多的钢笔厂。
2006年,图书馆翻到一个《逐渐消逝的行业》-其中就有修钢笔这一行当。
电脑交互写作的方式,在逐渐改变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式微渐进,发现那些骨灰级的网虫,手写体普遍写的不够好。
---------------------------------------
当你亲历了一个行业的盛衰兴亡,除唏嘘不已外,就是看得见的时光机。
再说说电子杂志,今天偶然在腾讯上看到一个关于7年电子杂志回顾的文章,才惊叹,它彻底倒下了。
依照我粗鄙的理解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第一,在逻辑上和情理上都能通融,这个情理和商业逻辑甚至有时候是背离的;第二,普通人理解起来没有那么复杂;第三,不可能在在单一技术上受限制过多。
试图改变人几十年的阅读习惯是件疯狂的事情:很多时候,传播信息的方式远胜于所传播的信息本身。
最开始,电子杂志就让人疑惑不已,比我更早接触它的朋友们,不能用简短的话语讲出它的定义,特点,盈利模式,可预见的前景。
甚至最开始阅读的便利性\美观性就在挑战人们视觉享受的底线——在希望最简便的线性阅读过程中,你需要调动推理思维去控制下一页和意外出现的链接。混合媒体沦落成小众的自媒体也不足为奇。
按照胡祥宝的推断,这不是企业的无能,也不是用户的需求变化太快。对新技术的狭隘崇拜和“群盲”,充裕的资金混在在封闭的产业环境中,赌一把给狂热的创业者,皇帝的新装,最终输给了时间。
所有免费的服务之后,必然有可等值兑换的潜在交换价值,但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基数。可预见的规律必须在时间和数量有足够的累计。
绝大多数的国人还是对纸质版有天生崇拜感,以为这只是本土特色,后来,在明尼苏达小镇上MAYO CLINIC常驻一年的王博士也慨叹:上墙很重要!梅约把他们强调的简单单纯的理念随处出现在你任何眼见的地方;电梯间,走廊两侧,网站首页,甚至是工装的徽标上都是这些字眼。尽管人的大脑皮层下尚有太多的未开发的潜在的机能。但是,趋利性使得人们天然选择了易于获取的渠道。
相较于电子杂志,韩寒的《独唱团》卖的真好!
印刷版的媒体将从未输给电子图书,或者是仅仅输在了外在的显性的经济较量,深层次的追求精神充裕需求还是给了人们更多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