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干部交流”


 

 

我国干部交流制度,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调任、轮换、转任、挂职等形式,对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交流。中组部最近在人事方面的举措,在社会上博得了不少赞扬和喝彩,也引来了一些质疑和诘问。从制度设计本身来说,不管是派出“空降兵”到地方任职,还是让地方官坐“直升机”到各部委履新,其本质还是“干部交流”。虽然把过去的“挂职”改为“任职”,但效果真的就如一些官员和媒体说的那么好吗?这样的“创新”能够给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新突破和新面貌吗?能够改善班子结构、有效提升班子战斗力吗?

 

如果一切都按照这项制度设计者的思路走,如果“空降”或“直升”的干部都是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如果官场的风气能够有根本性的好转,我想,这样的“干部交流”必定能够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给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一股清新平正的风气。然而,当今社会是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各种功名利禄、欲望诱惑充斥、侵袭着人们的头脑,事物往往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理想去演变发展。因此,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交流”,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改变干部走读现象?

 

挂职和任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任职就能让交流干部安心工作吗?有一种看法认为,挂职就像是“临时工”,挂上一年半载就回原单位了,很容易使挂职干部把“挂职”当“镀金”,难以安心开展工作。任职就像是“长期工”,人事关系、档案资料全部转移到地方,不干上三年五载离不开,有利任职干部在地方安心工作,创造业绩。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我们知道,“空降”或“直升”的干部到了工作单位后,首先要面临远离家庭的问题,平日无法享受亲情和家庭温暖,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在心理上、生理上、感情上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是生活无常,一些单位建有内部食堂的日子就会稍微好过点,否则,吃饭都成为问题,接待任务较重的单位往往喜欢让这些干部去应酬,没有规律的饮食很容易导致肠胃出毛病;再次就是渴望回原单位并得到提拔,虽然人事关系、档案资料都转下来了,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希望不管是否干出成绩,都能尽快返回原单位并得到提拔重用,尤其是很多干部都会担心下来了就回不去,或回去以后没位子,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安心工作并不现实;还有就是在某些排外思想严重的地方,外来干部受本地干部排挤打压的情况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形下工作,能安下心来工作甚至是大展拳脚吗?

 

直接任命符合法律程序吗?

 

干部“空降”或“直升”,如果是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任职,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担任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之类的地方行政官员,就会涉及到一个干部任免程序的问题。即使担任同级别职务可以免去推荐提名、资格审查、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正常程序,但政府班子成员必须由地方人大选举产生并任命,这是法律规定的,是必须遵守的组织程序。现在由中组部直接任命,符合法定程序吗?如果说由中组部安排到地方后,再由地方专门召开人大(常委)会议来研究任命,万一不能通过怎么办?或虽获得通过,但这样的任命方式是否会给人一种“做形式”、“走过场”、“被选举”的感觉?

 

该不该算干部交流的成本?

 

交流干部到履新后,在任职期间的住宿如何解决?按照现在各地的习惯做法,他们要么住政府招待所,要么就近入住酒店或宾馆,要么住政府专门为交流干部兴建的宿舍楼,不管是什么方式,费用大约都是从财政开支的;任职单位还要给每位交流干部配备简单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住招待所和干部宿舍楼的还要安排专门的后勤服务人员,这些费用基本上也是从财政开支;交流干部的吃饭问题也要解决,有单位饭堂的就好办,没单位饭堂的大多是指定一家饭店用餐,费用往往也是从财政开支,或费用自理,然后由财政发给伙食补助;交流干部每隔一定时间总要回家见见家人、叙叙亲情、过过夫妻生活,如果距离较近,一般都是到周末单位用公车接送,如果距离较远,他们要么就乘火车、要么就乘飞机来回,这些来回的路费都应该是从财政开支吧?不知道有没有人给交流干部算算成本帐,一个交流干部每年的成本是多少?需要增加多少地方财政开支?这些开支有否纳入各级人大审议通过的年度财政预算?人民群众对近10年来干部交流造成的巨额成本颇多议论,新一轮干部交流会不会使这种成本激增,从而大大加重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不能忽视对个人和家庭影响

 

交流干部任职期间基本没有家庭生活,那么他们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怎样打发?对于好学肯钻的干部来说,他们会充分利用这些事件学习各种知识、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但相当多的干部或无所事事,或忙于应酬,或歌舞升平,或搓麻豪赌,时日一长,人生就没有了奋斗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任时光在身边消逝而去;有些干部在远离家庭温暖的同时,也失去了家庭监督,在生活上逐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常出入休闲娱乐场所,有些耐不住寂寞到色情场所进行生理发泄,有些甚至包养情妇、二奶,腐化堕落。同时,交流干部往往正值青壮年,他们的家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缺乏经常沟通和夫妻生活,很容易造成感情疏远甚至出现裂痕,影响家庭稳定;另外,他们的小孩大多处在发育、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缺少一个家庭成员往往会对小孩的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有些需要赡养父母的干部由于长期在外工作而无法尽孝等等,这些对于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利益驱动形成新的关系网?

 

稍有社会阅历的人知道,中国的官场其实是由一张张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关系网连结起来的,亲戚、下属、同事、战友、同学、利益群体、酒肉朋友等等就是这些关系网上的结点,如果某个结点获得升迁或利益,就会带动其周边结点获益;万一某个结点出现问题,周边结点就会上下联动、想方设法为其解脱、进行保护,以免祸及自身;如果因事态严重出事,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影响甚至牵连到该结点周边的多层结点。不管是“空降”还是“直升”,交流干部由于本身在上级机关形成关系网,往往是各地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等各种利益的主力,其主要任务就是“跑部钱进“。同时,跨“网”任职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活力,由他们牵针引线,很容易把官场上不同的关系网连结到一起,形成一张更大、更紧密、更牢固的新的关系网。而且,由于这些交流干部多为副职,施展拳脚、创造业绩的空间有限,如果在三五年内确实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政绩,为了尽快返回原单位或获得升迁,他们就会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或通过歪门邪道,努力把自己的关系网逐步扩大来谋求机会。

 

交流会否成为腐败的温床?

 

干部交流后,由于对其来源和背景不了解,其社会关系也不透明,当地干部群众对其不敢监督,也无法监督,无形中加大了干部腐败的机会;有些领导借干部交流调整之机,通过暗箱操作,对一些亲属、亲信、朋友不动声色地进行提拔,或把他们平调安插到如意的地方或职位上,为自己将来发展布局人际资源网络;待交流的干部为了得到提拔,同时避免自己被交流到较差的或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和职位,极力讨好有调整权力的领导,甚至送礼行贿,使得“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盛行。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空降”和“直升”并举的交流任职制度推广到各级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就会逐步带动延伸出“跑厅钱进”、“跑局钱进”,这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纯洁保护干部队伍、匡正肃清社会风气都是极其有害的。近10年来,随着干部交流的力度越来越大,各地群众纷纷对对这种制度表示担忧和不满,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对此进行讽刺“干部交流,浪费汽油”、“周一周五车上过,周二三四应酬多,周六周日陪老婆,成绩全靠嘴巴说”、“交流干部就是好,衣食住行党全包,权大责小无顾忌,吃喝嫖赌乐逍遥”。虽然这些顺口溜反映的不一定都是事实,但我们应该从这些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中听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及早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的干部交流制度不从根本上去除上述存在的弊端,那么,干部交流的力度越大,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越大,这种制度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希望中组部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及政府人事部门充分尊重民意,坚持以人为本,修正并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努力降低交流成本,解决交流干部家庭的随迁问题,强化对交流干部的教育、监督和考核,推动干部交流工作有序、健康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