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事去北京儿童医院,晚11点多了,院子的水泥地上,大楼屋檐下,大堂及过道里,到处是横七竖八的人,家长及孩子们,就着草席和五颜六色的破旧被褥和衣而睡,周遭是五味杂陈,一片狼藉,何谈尊严啊!不禁让人发出民如蝼蚁的感慨来。儿童医院的医疗技术不错,不但北京市里的,周边及四面八方的孩子们都来这里看病。但医疗资源何其有限,一号难挂,于是就有了连夜排队、横躺一地活人的“壮观”——连住旅馆的钱都省了!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有些恍如隔世的错觉,隔着二环路的对面,就是鳞次栉比、金碧辉煌、灯火阑珊的金融街大厦群。眼睛就酸酸了。
改革开放30多年了,民生问题叫得不可谓不响,但你只要亲自上一趟医院排一宿队或买一个三、五百元的高价号,亲自为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求爷爷告奶奶跑关系,亲自去火爆的售楼处引颈以待只为“放号”,抑或亲自挤一趟早高峰、晚高峰的公交汽车、电车、地铁,那么,你就知道你依然生活在初级阶段的中国。只要你不是富人,就不要感觉太好。别说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就是与周边的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比,也是有差距的。距离现代化强国富国,那差距就不是一截两截。
只要有机会,我就发表议论说,我国的民生问题,以及公共服务问题,核心是两大问题:一是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不足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缺位,政府投入长期不足,该自己管的、干的没管好、干好;同时政府及公共事业机构又包办垄断,自己干不好,却不让别人干,站着茅坑不拉屎。二是改革严重滞后。公共服务领域依旧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搞计划经济,搞来搞去搞成“四不像”——既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和廉洁,又没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公正。这两个问题,其实本质上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供给不足的问题,关键既是政府投入多少的问题,更是放开准入、公平竞争的问题。前些年,一些地方积极探索了民营力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结果被几个煞有介事的专家一风吹,说方向错误,并的确影响了中央的决策。改来改去,又回到了政府主导的老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没有多大解决。
就医疗服务而言,如在北京,儿童医院这样水平的医疗供给是严重不足的,小孩打个吊针排到三五百个号后,这算哪门子事啊。北京开这样的三、五个儿童医院,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为什么不让开。政府没资金,可以让老板投资办医院啊,至于设备、人才、技术之类,说到底就是个钱的问题。我是老板我肯定愿意在北京投资办家儿童医院,因为生意肯定会好啊,前提是政府批不批。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放开准入、自由竞争决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恰恰相反,是解决供给不足、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净化医德医风的关键举措。当然,市场肯定不是万能的,她有逐利和嫌贫爱富的本性,市场失灵肯定会存在。这正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一要矫正市场失灵;二要承担兜底责任,为所有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如果你要享受高水平的,那么,请你花钱买吧。我个人以为,整个医疗服务领域,公办、民办医疗服务应当是五五开,或者四六开,最好三七开,民办医疗服务占大头,政府集中精力“保基本”。
当然,改革是利益格局调整,有人高兴了,有人就不高兴。譬如说,北京新开三五家儿童医院,现有的这个儿童医院就会不高兴。现在是好马栓大槽“吃独食”,可以对患者颐指气使、呼来喝去,今后就要竞争了,要把患者当上帝了。况且现在这样,对老百姓是需要睡在大院水泥地上排队,但对富人没影响。富人不需要排队,同一个大院内就有个北京儿童医院国际部,不知道什么体制,随到随诊随住院,优先使用顶级专家,但单位医疗费用大体上是5~10倍。刀太快,老百姓消受不起。富人们则不在乎了。小平同志讲,衡量改革发展的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我来个狗尾续貂,不是少量富人满意不满意。
注:本文作于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