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候鸟”


【陈佼观点】在微博这个新生事物出道之后,SNS、BBS等受到了冲击,很多人玩起了微博就不再去偷菜了。“偷菜”的今天就是微博的明天么?答案还是未知,但什么时候“候鸟”绝种了,微博就迎来了真正的繁荣。

 

在对粉丝数量的疯狂追逐中,微博上正在诞生新的族群——他们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自己个人资料中的“城市”一项进行修改,以期获得更多粉丝的“关注”,就像“候鸟”的迁徙一样。

 

其中的奥秘在于“同城微博”,多数微博平台都有来自同一城市的“微博粉丝排行榜”,对于拥有一定粉丝的用户来说,通过将自己的“户口”修改到匹配的城市,获得上榜的机会,进而得到更多来自同城的粉丝。比如某用户明明在广州人,但由于广州名人众多,自己很难进入榜单,于是改为一些偏远城市。随着粉丝数量的增长,继续迁移,不断“调高级别”。

 

另外,微博平台也会在用户页面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其中很多都是同城微博。但这部分推荐的微博往往很少更新。不断变化城市也有助于获得类似的推荐,增加粉丝关注几率。

 

我不得不叹服网民的“智慧”,相比在淘宝上买粉丝,这种新方法效果虽然会差一些,和网络上迅速蹿红的“互粉团”一样,但并不违规,属于“合理利用规则”,获得的粉丝是真实用户,并非“僵尸”,可带来互动的价值。

 

不过,“候鸟”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根据CNNIC的最新数据,中国网民的渗透率为31.8%,但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具体到微博,以新浪为例,北京排名第一的微博姚晨粉丝为260万,成都排名第一的欧阳奋强,粉丝仅35万。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

 

此外,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将微博比作一个社会,那么它更像是一个“哑铃型”——两极分化很严重。我简单做了一个抽样,粉丝数量少于10个的几乎是大多数,而一个名人微博每天可以新增数万粉丝。从“牢固”的角度讲,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橄榄球型”。

 

更让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哑铃”的上端还是下端,其发布的信息多为“无聊信息”。来自芬兰的一家机构做了一个调研,在对40万条某微博网站信息进行筛选后发现,用户最常用的词汇是“Working(工作)”、“Home(家里)”、“Lunch(午餐)”、“Sleeping(睡觉)”。来自牛津大学对150万条Twitter信息的调研也发现,“Work”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这个结论并不出意料,但让很多人觉得不“公平”的是,名人也在微博上谈“吃喝拉撒”,粉丝数却蹭蹭上窜,而自己稍不留神就因为一条无聊信息而丢失粉丝。

 

这是“候鸟”一族出现的更深层次原因,在多数用户潜在行为里,在追求着微博社会的平衡。而同样的挑战更应该是微博平台应该思考的——如何让更有价值的微博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尽可能避免博主身份带来的干扰。起码迄今为止,微博平台尚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微博这个新生事物出道之后,SNS、BBS等受到了冲击,很多人玩起了微博就不再去偷菜了。“偷菜”的今天就是微博的明天么?答案还是未知,但什么时候“候鸟”绝种了,微博就迎来了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