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之西安印象:一位“地产市长”的“红顶传奇”


按历史学家的说法, 北纬35度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岐山,到咸阳、西安、洛阳,到偃师、郑州、开封,一字排开,全是古都。西安无疑是众王都的“领头羊”。西安的朋友为此非常自豪:“头枕山,脚蹬川,世世代代做大官。”
当地脍炙人口的秦腔剧《张连卖布》中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兰州城京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娶妻小赛过那南京俏画,买丫鬟和小子装烟倒茶。清早起人参汤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窝拌成圪塔。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置九顷水浇地百不值下。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寻几个好伙计四路访查。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名走粟行银赚万八。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势大,访巡抚坐总督布政按察。”
新生代的民歌《西安城》如此唱到:“四四方方西安城,各处风光大不同。城东有个华清宫,杨贵妃一笑百媚生;城西有个阿房宫,楚霸王一见怒气冲;城南有个大雁塔,唐僧在里面念佛经;城北有个大明宫,武则天喜把那龙位登;城中有个钟鼓楼,金碧辉煌映长空;晨钟暮鼓天天响,千古佳声大家听哎,千古佳声大家听哎。”
   西安城还有一个就说法:“南富北贵西贫东贱”;与首都北京“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恰好相反。同样是“皇城根”下,风水布局却各有讲究。
   05年夏天,一位朋友领我去曲江大唐芙蓉园,看夜幕下的水上电影《西游记》,有点震撼;这次朋友又驱车带我去扶风县看法门寺,非常震撼。创造这两大“杰作”的幕后“推手”就是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而“推手”背后的“总导演”就是原曲文投的董事长,现任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媒体称之为“红顶商人”、“地产市长”。如今,这位“地产市长”俨然成了西安古迹的“承包商”。
    段副市长并不讳言“红顶商人”的身份,他说:“我就是以这个身份为政府做事赚钱,体现的是省、市领导对我的信任。”
  据《时代周报》报道:曲江,乃段先念的“发家”之地。2002年,段入主曲江新区。6年后,他因“成功开发曲江和运营西安城市价值”,被任命为副市长,是迄今中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出身地产商的副市长。因为曲江的成功,西安已悉数将大明宫、法门寺、汉长安城和临潼等历史文物遗址区全部交给段先念运作。
    从城市营销的手法看,段与其曲江团队的运作深得策划大师王志纲“城市运营”之精髓:把生地炒成熟地,把熟地炒成风水宝地,把风水宝地炒成黄金旺地。因此,王志纲撰文力挺“段市长”:“正是因为文化,西安能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正是因为文化,西安国际化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国际化其本身;也正因为文化,注定西安的国际化之路,必须彻底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必须从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上寻求突破。充分运用积蓄千年的文化势能,以中华文化为杠杆,撬动西安整个国际化的进程。”
  然而,所谓的“地产+文化”的“曲江模式”却备受争议:支持者将他誉为成功的城市运营商,是把一片农田变为城市会客厅的曲江新区的缔造者。反对者则不满他“借文化之名炒地皮”,担心这只会制造更多的官商合谋,使西安房价日益远离普通市民的可承受范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全国抑制房价的大背景下,曲江的房价甚至高达4万-6万元/平方米,成为西安名副其实的富人区,炒房者蜂拥而至,空置房十之八九;而其对西安古城墙120亿元的“豪华装修”更是引来了大范围的质疑,“以伤害一个千年古遗迹及周边环境为代价,去满足一个在别的地方都可以达到的商业冲动。”
一位不愿具名的西安地产商说,段先念在曲江成功,是因为曲江紧邻西安市区,有炒作房地产的市场基础。如果是在离城很远的地方,买房的人少,文化地产的增值链条就很难实现,巨额前期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这一点,从我与法门寺景区的导游的聊天可以知道,法门寺一期耗资32个亿,要打造世界佛都,但游客并没有比以前增加,而门票却从30元涨到150元,导游与游客都有怨言:对消费者来说,永远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对市民来说,永远喜欢提供“服务便宜”的政府。
  正如《南方都市报》社论所言:官员“为政府挣钱”是否角色错位: 一个城市究竟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个别主政官员的私人判断:领导热衷于植树,城市就奔着“园林化”去;领导喜欢石头,整个城市就可以弄得到处碑林石刻。既然摊上一个“地产(副)市长”,那么做什么都像在做房地产也便不足为怪了。问题在于,有多少民生诉求被“地产市长”的这些大刀阔斧忽略掉了?又有多少政府的公共职责任凭官员个人的“豪迈”抛到了脑后?而这一切,都包裹在了“为政府挣钱”的说辞背后。
    由此看来,“段副市长”城市营销的的“段位”还得提升,不仅让上级政府满意,还得基层百姓欢迎,这才是一个多方共赢,皆大欢喜的“城市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