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意味愤怒可以无限扩展至菲律宾整个国家,也并不意味着愤怒可以发展成对这个国家的仇恨。我们如果没有这种理性的心态,就会正中狭隘民族主义的毒素。
8月23日,载有香港游客的车辆在菲律宾遭劫持,僵持十多小时后,警察发动强攻,击毙劫匪,但在枪战中8名香港同胞不幸罹难,也有说法称,遇难者不排除是死在警察的枪口下。该事件在中国国内包括香港,引发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讨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为什么造成这么大数量的人员死亡?菲律宾警方在营救中的种种失误遭到舆论一致抨击,比如,劫匪仅仅是要恢复警察职务,警方当时为什么予以拒绝从而激怒了对方?警方决定强攻后,又毫无仿真演练,表现得非常“业余”,使用平头锤子一块一块敲碎玻璃,最后进入车内,已是伏尸一片!美联社讽刺,警方强攻的过程简直像“慢动作片”。之后,相当多的分析,又集中讨论菲律宾绑架盛行、营救落后的社会根源,普遍认为这与该国政治腐败、经济发展水平、文明水准有关。
与这些理性的分析并行,国内及华人对此事件的情绪,也在不断发酵并发生嬗变。最主要的情绪,一是悲痛,二是愤怒。其中后一种情绪在互联网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不少网民质疑,菲律宾警方强攻表现出对华人生命不重视,甚至有变相屠杀华人的嫌疑。网民假设道,如果是美国游客遭到劫持,菲方敢这样处置吗?事件发生后,菲律宾总统视察现场“咧嘴冷笑”。而一些当地学生、警察,竟在香港游客罹难汽车前拍照留念,俨然将其视为旅游景点。这些消息使中国国民与华人更加愤怒。悲愤不断发酵,接下来发展至仇恨,似乎相当合乎情理,并最终迎来民族主义重新出笼。
凤凰卫视的邱震海先生细致分析了其中的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敏锐地看到了背后既优越又自卑的双重心态。他在电视节目上发问,“当我们仰视西方,当我们俯视比我们落后的民族的时候,……有一个国家比我们弱,当我们跟它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心理如何来感知?”他引用龙应台的话说,“我们以前往往是跪着看白人,往往是俯视看黑人”。菲律宾人质事件中,也存在这种双重心态的民族主义情绪,网民一方面说“如果劫持的是美国人,菲律宾敢这么处理吗?”——这显然是在仰视美国的强大;另一方面又说,“我们中国警察处置类似事件,绝不会像菲律宾这样笨拙”。——这难道不是洋溢着自身优越感?
邱先生对这种偏执的民族主义怀着深深的警惕,因为他看到了上述双重心态的纠结。国民矛盾心理本身就是心态的失衡,这不是一个崛起大国的国民应有的成熟心智。中国的确比以前强大了,至少比菲律宾强大,但并不代表可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视角,去蔑视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国人对菲律宾人质事件表示愤怒,是再正常不过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特别是菲方某些政客对人生命的冷漠,警方的无能,我们毫无疑问必须予以强烈谴责,并且期望通过舆论,向相关方面施加压力,促进彻查事件、追究责任,以为后事鉴戒。但这并不意味愤怒可以无限扩展至菲律宾整个国家,也并不意味着愤怒可以发展成对这个国家的仇恨。我们如果没有这种理性的心态,就会正中民族主义的毒素。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不但破坏正义、理性、非暴力等普世价值,而且最终会对整个国家与国民造成实质自身伤害。就连列宁也曾不屑地说,民族主义是“散发着臭味的破旗”。所以,如果民众天然热爱民族主义而且不可抑止,也应该适可而止,不可纵情过度。
对人质事件一种很有价值的讨论,就是中国如何保护海外公民的安全,这直指此类事件中的国家责任问题。如果民众可以节制发泄民族主义情绪,或许会与体制内强化国家责任的努力形成呼应。至于这种内外呼应、良性互动的美妙设想能否实现,笔者则表示深深忧虑。因为艺人成龙对该人质事件的一些言论已经遭到网民一致批判甚至谩骂,实际他只不过说“港人没有憎恨”,并愿向菲方伸出“友谊之手”。当民意裹挟民族主义,当民族主义与仇恨合流,其锋芒真是所向披靡,顺之昌逆之者亡。
20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