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杂志:巴菲特捐家产 是富疯了么?


  巴菲特16日在财富网站上发表声明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还有我,正在呼吁数百名美国的有钱人宣誓,至少将他们5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作为世界第三大富翁,巴菲特已经承诺将自己家产的99%捐给慈善事业。(6月18日《巴菲特杂志》)

  中国人常对那些不讲道德、不讲信用、不守规则而获取不义之财的人说:“你穷疯了!”如今美国的富翁们放着天大的便宜不占,却联合起来,硬逼着国家、社会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银子出来,这难道是富疯了么?但是很明显,这些发起提名的人个个都是顶尖智慧之人。而他们的“疯”只不过是一面镜子,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的空虚和整个社会中这种行为的稀缺,也显示了我们“先富一族”的缺失。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以“先富带动后富”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路。但是,如今却正应了电影《大话西游》中那句经典台词:“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近三十年来,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虽然造就了许多的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富人越多,他们掌握的财富数字越巨大,他们的精神却相反的变得越矮小,“炫耀财富,以显示身份高贵”成了中国富人群中一种相当典型的心态。他们挥金如土,出格奢侈,但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方面却又是一毛不拔——数据显示:目前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企业有一千多万家,其中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的仅有十多万家,其余99%家企业则没有过慈善捐助记录。同样,在“希望工程”捐助款的账册上,“‘先富一族’捐助的不到20%”。如此分明的对比让人汗颜,以至于有媒体称:中国没有富人,只有守财奴和暴发户。

  2008年,在《巴菲特杂志》与新浪网联合曾推出一次“中国富人形象调查”之中。在6033个参与者中,认为富人为富不仁、没有同情心的,占31.43%,认为富人生活奢侈、看不起穷人的占30.33%,认为富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占27.05%。而只有600多人选择了关于富人的那些正面词汇。调查显示,80.39%的人认为富人群体形象依然负面。网友直言:富人成负面代言人,让人不满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拥有者对于其财富的处置和态度。

  而到了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好转。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追求、炫耀已经陷入狂热,社会不良风气的沉疴也随之泛起。中国社科院近日公布的《商业蓝皮书》预言,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到14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而社会中关于富二代的丑闻更是从未间歇,杭州飙车,南京飙车,房产证哥,游泳池女……一个个词语,刺伤了多少人的心?现在,甚至于在电视节目上以“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嫁给穷人”出位的拜金女还大受欢迎。未富先奢、高调炫富,这些不但浪费大量自然资源与社会财富,更放大了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先富一族的缺失让社会异化。所以,每每见到国外富豪“一赠千金为慈善”难免不发出几声感叹,“货比货”之下的巨大差距更加激怒了本来就因分配不公而愤愤不平的公众,乃至让个别“为富不仁”的暴发户大有危如累卵的恐惧。也正是如此,每次灾难之后,网友们总是习惯性的做一个富人捐款排行榜,排出“铁公鸡”。在2009年消息爆出“中国内地千万富翁约30万,资产总额8.8万亿”之后,时人讥讽之为“32万人,多为负心汉。”相对于部分片面关注事业发展与财富积累而缺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美誉度的中国富豪,以及那些内心本身就存有阴影的人,国外富豪无疑存在太多太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他们凭借什么内外兼修?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名利双收?

  对此,今年《巴菲特杂志》发文说:中国富人需要补习财富伦理——认同并逐渐适应富人群体的生活与消费习惯,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但这种包容文明在社会中的成功塑立,必然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即富人必须谨遵国法和社会公德,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无疑对社会有着更为广泛的示范意义。“人们并不想强迫富豪们必须做慈善家,必须大掏腰包捐献社会。但是,一个社会即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链条,不论哪一个环节断条,整个链条都无法运转。”实现小康社会的路上,“先富一族”不能缺失,这不光是为后富一族,也是为了自身。—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