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温新政系列之六
增大教育投入,实现社会公平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2006年11月,温家宝与教育界人士座谈时指出,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010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情况是,2001年占2.79%,2002年占2.90%,2003年占2.84%,2004年占2.79%,2005年占2.82%,2006年占3.01%,2007年占3.32%,2008年占3.48。我们可以做出曲线图参考。
从曲线图,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以后,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开始稳步上升,尤其最近两年,教育投入迅猛增长。这表明,胡、温执政以来,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效果显著。
教育投入可分为国家投入、社会投入、个人投入三部分,在我国,个人投入竟然超过国家投入,成为教育投入的主力军。以2002年为例,国家教育投入3107亿元,占教育总投入的33.6%,个人教育投入5795亿元,占教育总投入的62.7%,余下的为社会投入。由于贫富不均、教育高收费,收入较少的社会群体无法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据2006年2月8 日《中国青年报》,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30%,而现在已经低于15%。因此,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将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教育投入已经成为众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无数的家庭为了送子女入学,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无力进行其它的消费活动,这严重影响了国内购买力的提高。因此,国家加大教育投入,能够缓解中国家庭的经济压力,从而拉动国内消费、繁荣国内市场,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