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一价值论的基本思路是:“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试问:价值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范畴,体现着马克思主义透过商品的“自然属性”的现象窥探商品的“社会属性”的本质的方法。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能量的角度看吗?把物理性的能量作为研究视角,岂不是堵塞了透过物与物的关系现象发现人与人的关系本质的基本思路吗?“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价值的本质”,否定了价值的抽象性,否定了抽象劳动,从而也就否定了价值的真正源泉。看不到“活生生的劳动”对于“价值”的本源性。不可能坚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从而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十分错误的。
- 统一价值论认为,在没有新信息注入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工人所投入的劳动价值和资本家所投入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本身都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工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将自身的劳动价值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也只能通过“折旧”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
这种观点把公辈的操守与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视为相同的价值属性,违反了以操守为重的原则。
- 统一价值论错误有三:第一,否定了“以公辈为尊',这是政治错误;第二,否定了“以操守为重”,这是人性的错误;第三,否定了“以物权为公”,这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的错误。下面对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四个方面进行辩论: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存在一个基本的思想主线。要想全面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否科学、是否严谨,只要认真剖析这条思想主线就一目了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线就是“从劳动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这条思想主线就是劳动价值论。
- 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论点:劳动量由劳动过程所经历的劳动时间来确定,这种劳动时间是一般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统一,是社会劳动时间和个人劳动时间的统一,是具体劳动时间和抽象劳动时间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劳动形式之间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它们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即劳动时间是一切人类劳动的基本通性,因此可以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不同劳动形式的人类劳动量。
显然,个别的具体的个人的形式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所表现的时间特性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生产领域、不同劳动条件、不同劳动形式之间的劳动所表现出的个别劳动时间具有很大的偏差性, 但是, 作为一般劳动时间,却有极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第一,这种时间与一定的社会性紧密联系着,即人类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而不是脱离生产关系的劳动时间,并且和全部生产关系相联系,不能划分成你的或我的、这样的或那样的劳动的时间,而是需要从全人类的范围统一考察的劳动时间,这种劳动时间的劳动主体经历了从幽灵般的徘徊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劳动主体的终极转化形式就是“独一公辈”;第二,这种劳动时间对于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对于人性的规定和人的社会性的规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必要的而不是非必要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人或社会存在的必要形式,具体劳动时间是公辈存在的必要形式,个别劳动时间是个人存在的必要形式,一般人类劳动时间即“抽象劳动时间”是“独一公辈”存在的必要形式。其中,一般人类劳动时间即“抽象劳动时间”由于公辈的发现而成为基础,具体的个别的劳动时间寓于一般人类劳动时间之中并因此而成为“现时的劳动时间”。从“独一公辈”的现实劳动来看,“现时的劳动时间”产生“历史的劳动时间”;“现象的劳动时间”决定着“本质的劳动时间”;“职能的劳动时间”先于“存在的劳动时间”。于是,劳动时间完全确定了,它只是对于公辈来说是必要的。在劳动时间之外,世界上不可能有公辈存在,不可能有人存在,也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存在。当我们作为“人”被尊重的时候,一定是处在“劳动时间”之中的时候,否则,便失掉了一个人应当受到的尊重的权利。“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者不能获得人应当获得的一切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就在这里体现着,而且这个道理是绝对的,是没有商量的,不管是什么人,否定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否定了人性,就会使“以公辈为尊”、“以操守为重”、“以物权为公”的人性原则的教育归于失败,都是最可耻的、最卑鄙的、最无法宽容的。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劳动的通约性不只是时间,任何劳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约性,那就是“消费补偿通约性”,即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前后以及劳动过程中都需要消费一定数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用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劳动条件越差、劳动强度越高、劳动复杂度越高,所需要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具体体现为:劳动者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量)付出越多,他的劳动力再生产所消费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档次就越高,所需要耗费的培养教育费用就越高。可以证明,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即“劳动力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来度量劳动价值,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更高的准确性”,即具有更强更高的“等价性”“公平性”“无剥削性”。原来这样通约的卑劣目的是掩盖剥削啊!统一价值论的核心概念“劳动价值”是指:全社会的必要的具体劳动量的平均值。但他不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度量,而是用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能量”去度量。这样度量的结果是“能量”,相当于“食量”“肚量”,而不是表示劳动量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如果是一个价值量,就应当是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否则,便不是“价值量”,也就无法度量劳动产品作为“能量等使用价值”的价值了,或者说,作为“能量”的劳动,离开了劳动时间,就不能当作活劳动来看待了。价值怎么可以用不是活劳动的东西(如能量)来度量呢?人性怎么可以用“奸贼、婊子”性来度量呢?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前后以及劳动过程中都需要消费一定数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用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但是,价值补偿与价值增殖是统一于劳动者的同一活生生的劳动过程,而且价值补偿只是该活劳动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增殖的一部分,否认这一点,完全可能是由于以“自动化信息尺度”否认劳动的时间尺度进而否认活劳动的现时性所导致。其结果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劳动是价值增殖的唯一源泉,或者说就否认了唯有活劳动才具有价值增殖以及获得收入的排它性尊严,因而就是背叛了人性操守,就是背叛了公辈品质,就滑到奸贼或“婊子”的泥坑里去了。
2、 基本论点之二:劳动量和劳动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以不同的劳动强度、不同的劳动复杂度、不同的劳动熟练度,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可以生产出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创造出不同数量的使用价值,若用 “标准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一般劳动条件下,一般劳动强度、一般劳动熟练度和一般劳动复杂度的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作为劳动价值的基准尺度,只是对应着一般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以及一般的劳动效益。虽然没有解决具体的、个别的劳动效益问题,但对于揭示价值规律,解决劳资阶级矛盾,分析阶级剥削程度已经足够了。
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无法由个人直接把握和准确操作的尺度:一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具体的个别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显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具体劳动时间将会越来越少;二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显然,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必然要低,生产者将承担创造更多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并不等于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三是,不同的生产领域,同一生产领域的不同劳动岗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个体劳动时间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其中,资本构成越高、技术含量越大的生产领域,其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具体劳动时间却成比例的降低。因此,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对劳动产品进行价值度量的基本尺度是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效益成反比的,个人无法根据自己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高低准确把握自己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多少,从而无法通过使用价值量来确定自己是干多了还是干少了,例如我们无法离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七吨煤比一吨煤所付出的劳动量究竟哪个更高,无法知道什么是多干了,什么是少干了。只有看到了“独一公辈”,才能看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看到价值,才能做出干多干少的正确的判断。相反,被使用价值彰住了双眼或迷住了心窍而不看价值,干多干少的判断就会陷入错误。实现劳动长辈的主要收入时,只能与其承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建立必然联系,而不是与其劳动效益建立必然联系,效益收入不应当长期充当特定个体的专利收入或垄断收入;实现商品交换的收入或价格时,应当与价值量建立必然联系。总之,实行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调节效益收入,防止物权收入,这是价值规律对于公辈的根本要求和正直表现。在“物权为私”的社会,人们往往逃避劳动生活,追求不劳而获的物权生活,唯物质利益是求,且贪得无厌,追求使用价值增殖或物权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价值规律只是象幽灵一样而无法正直的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市场经济中,价格总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增量异化为“剩余价值”,刺激剥削、投机、加剧贫富分化,这正是价值规律在物权为私的社会自发的起不正直作用的表现。但是消除价值规律的自发表现,追求价值规律的正直表现,这里已经向公辈预示了实行“物权为公”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需要,但在客观目的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准备必要的劳动力,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移为劳动力的过程称为消费;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把劳动力价值转移或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过程。通常把劳动力价值转移为产品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劳动只是转移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同时转移为价值并凝聚于产品之中,通常把劳动中使用价值的增殖过程,(使用价值反而可以增殖!)称为生产。由此可见,劳动量或价值(把具体劳动量当作价值量了!)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的释放量,而劳动力的释放量又大于劳动者用以形成劳动力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价值量(这里的增殖应当归功于实用价值的增殖,还是活劳动的增值?抑或是信息的作用?)。因此,价值量可以采用“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使用价值成为“度量价值的尺度”!)。因此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推不出!)拙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指出,温饱类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总之所有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因此,价值可以采用“标准化食物能量”进行统一度量。 这样,用“死劳动”度量“活劳动”,用“过去劳动”度量“新加劳动”的常用的剥削阶级伎俩,又在用“使用价值”度量“价值”的拙劣逻辑中出笼了。
3、 基本论点之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推出商品的价值由它所凝聚的劳动量来决定。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原则,这一原则的革命性寓于它的科学性之中,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马克思由此得出“商品的价值由它所凝聚的劳动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商品的二重性”理论认为:劳动同时拥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基本属性,商品同时拥有“具体的”使用价值和“抽象的”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其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这个劳动已经不知道是人的劳动还是信息的自动化还是二者兼有了!因而“劳动价值论”的革命精神和荣辱精神已经被掏空了!)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不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与自然资源的本身并不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相矛盾!)(详见拙文“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即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的代数和。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为零,其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如果其功能价值大于耗散价值,主体就会不断扩大该自然资源的使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直到功能价值不断下降到耗散价值;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于零,其使用价值也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当然自然资源的本身并不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许多食物都不会具有任何使用价值;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自然界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增长最终都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总量就是相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的使用价值总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区域、方式、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大,许多本来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这在根本上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到了吧,统一价值论不仅把劳动力价值的消费和转移称为劳动,而且把各种信息资料、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费”行为也说成是“劳动”,于是,劳动自然就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前提或源泉了)。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使用价值最终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即消费、使用各种资源的结果),劳动不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唯独不是价值增殖的源泉)。如此看来,斯密、马克思等仅仅认为劳动只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就是错在没有发现“使用”和“消费”等行为是一种“增加广义有序化的能量”的行为,没有把“增加广义有序化的能量”看成是劳动本身。
统一价值论认为:事实上,信息才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不难发现,“消除不确定性”就是“增强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即等同于“提高有序性”。系统的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与功能有序性两种,功能有序性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有序性,是一种“活”的结构有序性,而一般的结构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对于各种生命机体及人类等耗散结构来说,信息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结构有序性”;拙文“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已经指出,价值的物理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因此“提高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获取或使用信息的劳动”,因而就是“增加价值量”。综上所述,信息的本质就是“增加系统的价值量”,因而信息早在劳动之前,就是价值增殖的真正源泉了。信息的产生有两个来源:生物进化和人类劳动。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只是“大致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活生生的劳动”本身如果不是借助和使用信息,就不可能增加任何价值!其实,无论活劳动受信息的支配,还是受资本的支配,都会在实际上掩盖劳动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4、基本论点之四:价值增殖全部是由活劳动创造,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非劳动手段占有,使价值增殖异化为“剩余价值”,导致活劳动的应得份额减少。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利润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平均利润率”,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发形成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争相按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价值分得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得按所投入的劳动力价值获得工资。实际上生产资料中所内涵的价值是一种“物化”了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原有的价值,并不能对价值增量产生贡献,生产资料的投入者却以此“投资”为手段,得到由“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使“活劳动”应得的收入减少。根据“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价值增量都由劳动者创造,都来源于“活”的劳动,“投资数额”无法在坚如磐石地尊重劳动的社会中成为获得收入的理由,因而按“投资数额”所获得的收入是一种“剥削收入”。
统一价值论认为,在没有新信息注入的情况下,工人所投入的劳动和资产者所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本身都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工人所付出的劳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将自身的劳动力价值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生产资料价值也只能通过“折旧”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而价值增殖的源泉只能是“信息”“广义有序化能量”。资产者的劳动内容和信息构成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决策信息,生产资料应该投入到什么领域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效益?二是提供技术信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三是提供管理信息,资产者拥有组建生产系统和运行生产过程的“特权”,而这种组建和运行将会存在信息注入的机会,这些信息就是管理信息,管理能够产生效益,由此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安排销售?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工人产生信息的来源有三条:一是掌握和积累一些科学消费信息,从而使较少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劳动力;使用或积累一些劳动信息,从而使较少的劳动力转化为较多的劳动力价值;三是使用或积累一些生产信息,从而使较少的劳动力价值转化为较多的新的产品价值。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和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资本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提供和积累的信息,并由此创造的价值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利润”在这里成了资产者投资补偿之外应得的效益收入;工人在消费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和积累的信息,并由此创造的价值全部归工人所有,这里产生了工人在劳动力价值补偿之外赢得的效益收入。两者各自取得自己的效益收入,即不存在“资本家养活工人”的问题,也不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与“工人养活资本家”的问题。这样,资本家提供和积累“决策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的劳动, 与工人使用和积累“科学消费信息”“劳动信息”“生产信息”的劳动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具体劳动对于使用价值的增殖具有必不可少的实践意义。但是并不能代替抽象劳动来解决价值量问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仍然具有首要的意义。能量只能是衡量使用价值多少的尺度,不能成为价值尺度,而使用价值量的创造量在收入分配中只具有调节的意义,不能代替价值量的创造而成为获得收入的主要依据。可预见,统一价值论用心良苦,却没有任何积极的文化价值和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