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上升有利于经济发展


  上半年良好的经济数据以及上市公司亮丽的中期业绩报告将使得我国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不攻自破,但是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仍然非常关键。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严重,产能过剩行业问题突出,而内需又没有本质的抬升。中国经济也正在面临从传统制造业向新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要知道,结构转型期,以新技术、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经济要经过一个发展期和培养期,一时还难以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能否在一个低通胀的环境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我国经济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面临体制瓶颈、环境瓶颈和资源瓶颈等诸多发展瓶颈,目前已真正到了不得不做出抉择的十字路口。调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经济未来有可能面临着增长速度下降的问题,而维持一个稳定、活跃的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上涨的股市对经济的刺激大于目前讨论的任何补救办法”。化解政府2009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后遗症,银行需要补充巨额资本金,更需要一个稳定、活跃的股市方便融资。所以在目前经济乏力的情况下,保持一个稳定、活跃的股市非常重要。

  股市与经济的关联性

  人们对中国股市的整体评价一直是政策市,将其描述为与经济走势相关性不大,充满投机行为,市场起伏非常大。对于仅仅有20年历史的中国股市,似乎一直没有摆脱世界证券发展历史必经的“幼稚”阶段,也一直没能逃脱新兴市场容易“动荡”的宿命。但是中国股市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依旧可以从市场发展的脉络中发现其特点。以上海市场为例,根据上证指数(季度)与经济增长率(季度)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有两个阶段市场与经济增长呈同步周期,而有两个阶段与经济增长状况相背离。同步阶段发生在1990年---1994年以及2006年---2010年;不同步阶段出现在1994年---2001年和2001年---2006年。

  2006年---2010年市场也出现比较大的动荡起伏,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股市与经济增长的紧密性越来越强,它反映了货币政策近些年来的变化,由于机构占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市场波动必然与经济相关度越来越大。

  显然,1990年---1994年市场与经济同步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市场投资从高潮到回落的完整过程。当时市场之所以出现大幅动荡,是因为当时市场机构投资者比较少,市场基本处于大户操纵,散户狂热的草莽时代,市场没有稳定器存在,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差,市场最高时,整体市盈率超过百倍,投机气氛异常浓厚。

  但是,1994年---2001年和2001年---2006年股市出现的两次与经济状况背离的情况,完全与当时股市政策有关,可以称之为典型的政策市。1994年股灾后,进行了政策托市,因此出现了既与宏观经济环境走势相背离,又与微观逆企业效益相背离的强行上涨行情。导致2001年市场高点时的整体市盈率达到70倍,市场出现“托市”泡沫,又出台为国企脱困的融资政策,备受打压的市场,即使在宏观经济整体向好时也难以回升,因此出现与经济再次背离市场走势,为此市场一熊就是5年。这个时间段,有很多人士经常愤怒不平地表示,市场不正常,经济上升股市却是下降,但是如果把两段“背离”历史联系起来看,正是因为之前的政策行为,必然造成之后的市场表现。

  目前虽然股市整体看起来仍旧充满不协调,但这是市场规模与市场运行水平,监管能力与违规泛滥之间的冲突,它是一种形式与内容冲突,它是一种历史进程与速度之间的消化。如果说从2006年以后市场开始增强与经济形势的吻合度的话,如果市场交易监管真正能够“到位”,市场投资将向有价值资源集中,企业价格分化将十分突出。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意味着在相当时间内上海综合指数会在一个大的区间里运行,而非创新高的行情,并且市场中的企业股票价格也将表现出明显分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将出现结构性价格超“溢价”现象,大型企业如果具有垄断性市场将获得低市盈率价格待遇,并且其只能展现现金分红魅力。其他类型企业要么淘汰、要么重组。一旦出现这样情形,也意味着中国市场进入一个成熟市场,脱离幼稚时代。(作者:张寅   系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