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绑架”了个曹操墓


23位专家认为安阳“曹操墓”发现和发掘过程,存蓄意造假行为。河北专家闫沛东称掌握安阳曹操墓造假的铁证。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则称质疑不会影响之前的官方认定。 (08-24 京华时报)

这次23位专家的质疑,基本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实做出的,比如:“年”和“岁”的写法不符合当时惯例,画像石是仿照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曹操墓与曹休墓的墓葬内台阶相同无法显示身份差异等。但是反驳这些质疑却显得容易很多:文字有疑是因为你们没见过,画像石个别有疑不代表墓整体是假,台阶级数与墓主身份之间的关系没有准确文献确定……“挺墓派”只要把这些回应模式套用,以后面对任何质疑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指出和史实不符的,可以用对方没见过回应;指出具体物件确实有问题的,可以用个别否定不了整体回应。总之,曹操墓已经没有证伪的可能,反驳者举出再多的疑点都没用,谁也不能还原全部历史。

曹操墓的真假辩论就这样陷入迷局,虽然时不时在媒体上热闹一阵,但是这个原本应该很窄众、很严肃的课题,似乎越来越娱乐化。尽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认为,很多考古项目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定论,可以讨论,学术应该争鸣,但是学术争鸣在“曹操墓”这个问题上似乎已经沦为了可有可无的花絮。官方认定已经难以撼动,质疑者一不留神就被当作居心叵测,“超出学术讨论的范围”。为什么呢?我们梳理“曹操墓”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会发现从一开始,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考古项目。

推动“曹操墓”发掘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安阳县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如果最终证明曹操墓真的就在安丰乡,那对乡里意味着什么当然是不言而喻了。”这是贾振林当时“不言而喻”的想法,随后他开始向上级汇报,应对挖掘的两大难题:“一需政策,二需资金。”此后,当地政府先后投入了约2000万元(据媒体分析)。有了资金的保证,“曹操墓”的挖掘和认定得到提速,随后的商业开发也火速推进。官方认定仅半年时间后,一座面积为787平方米的新建展馆已基本成型,门票价格初步定为60元。在这样的态势下,“曹操墓”还“假”的了吗?

这2000万的投入,无疑是“绑架”了曹操墓。曹操墓真假从此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当地政府的“重要项目”。算经济账,当地政府的巨额投入必须考虑产出;算政治帐,当地政府要维护自己的公信力。因此,地方政府一定会动用各种力量,抵制质疑“曹操墓”的声音,继续大力包装宣传。这或许是比“曹操墓”真假还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参与保护文物的度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