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久未更新博文,愧对上我博客的朋友。这半年多来为一件事耗费了许多精力,终于又回到了日常的状态。下午云南广播电视报的小夏打电话过来,并传来采访提纲,匆匆作答,因为明天要拼版了。要是前些日子,我肯定又推掉了,因为没时间,也没心境。贴于后,权作博文。
关于云南文学的几个问题
——答记者问
记者:作为权威的评论家,您认为云南文学目前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您特别愿意提及的是那几位?他们在全国而言,又处于什么位置?
宋家宏:权威谈不上,在云南没有权威的评论家。我关注云南文学将近二十年了,当然也不是全力以赴,同时也在做别的课题。在我看来,云南文学在全国处于中流水平吧。云南有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引领潮流的领军人物,如于坚,他是第三代诗潮的标志性诗人;海男在80年代后的女性文学潮流中也是有代表性的;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潘灵的长篇小说《泥太阳》在全国也都有影响,雷平阳最近几年在诗歌方面影响越来越大,他的《祭父帖》是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收获。老作家中,我特别要说到的是彭荆风,他的作品越写越厚重,《挥戈落日》、《解放大西南》都是只有他才能写到那样的水准,作品里看不见半点浮躁,这对很多云南作家来说是做不到的。
记者:云南作家的优势是什么?云南为什么出不了阿来,余华,贾平凹?
宋家宏:云南永远不会出现这几个作家,也不应该出这几个作家,每个作家都只能是他们自己。我知道你说的是这几位的影响力,但这也是不大好比较的,文学的类型不同,文体不同,影响力也有不同的范围。比如说于坚,一个引领了当代一种诗潮的诗人,能轻视他的影响力吗?有几个人是引领了某种文学潮流的人呢?从文学史的角度,特别重视的是这样的作家诗人。云南有一些在云南还有些分量的作家、诗人,放到全国去就被淹没了,更不要说引领某种文学现象或者潮流了。
你提到的这几位都获得过文学的大奖,如果从文学获奖这个角度说,云南在全国看是份量不重的,外省不要说以省市为范围,有的作家个人都多次获奖,像迟子健,已经几次获鲁迅文学奖了,张洁已经两次获茅盾文学奖了,云南至今没有一个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也屈指可数。
要概括一个省的作家的“优势”,这种概括本身就是可疑的,而且很容易走进“题材决定论”的误区,云南文艺被这个玩意儿引入歧途太久了。每个作家都应该去发现他自己的优势,他有没有优势?他的主体精神是否足够强大?他的作品中有没有他自己?他是否还在为别人“代言”?多少年来,作家诗人们习惯了为别人“代言”。
记者: 就您了解,云南作家对批评家的意见重视或感兴趣吗?
宋家宏:云南作家恐怕是我见过的对评论家最不感兴趣的一个群体。大多数人只愿意听好听的话,得到一时快感的话,好听的话还要听是否符合自己内心的要求。这当然与批评家这个零散的群体种种问题有关,一些所谓的评论家缺乏与作家对话的能力,长期以来只会写叫好的文章,偶尔蹦出一两篇不叫好的文章或者段落,又是在教作家们要怎样写怎样写。这两种方式都是可笑的。
记者:在刚刚落幕的电影节上,据云南作家存文学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了“金爵奖”,之前关于存文学媒体和您们评论界鲜有关注,请问宋老师,存文学在云南算得上是有实力,有影响的作家吗?
宋家宏:存文学当然是云南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过去最好的作品是《兽灵》,早在八十年代就是一个有影响的哈尼族作家了,但是,他之后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最近两三年连续在大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收获》这样的刊物,云南作家已经多年只能遥望而不能及,他在上面发表了小说。长篇小说《碧落雪山》的出版和这次改编的电影的获奖,是云南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我尤其看重的是云南影视创作人才的潜力,不仅是题材资源,这部电影是他自己改编的,导演也参与其中。云南文坛、媒体为什么会忽略他的存在,不是这里几句话说得清楚的。
记者: 在一篇评论中,您特别谈到诗人雷平阳和樊忠慰,您认为云南当下的诗歌写作者最欠缺的是什么?
宋家宏:我最不愿意回答的就是以一个群体来概说“优势”、“缺陷”这一类的问题,作家、诗人是个体的精神价值创造者,其间千差万别。如果是评论,要具体到个人。如果要我选几位诗人的作品,每个人只选一首,我喜欢于坚的《零档案》,雷平阳的《祭父帖》,樊忠慰的《沙海》,仅这几首诗差别多么巨大!他们还写了不少我喜欢的诗,也写了很多我不喜欢的诗。我曾有过一个想法,编一本云南最精美的诗集,好诗人也只选一两首,两三首,但没有这个精力和财力来做这件事。
记者:您提到“云南城市文学”,请您简单介绍“云南城市文学”的现状。
宋家宏:我之所以提“云南城市文学”,是想推动云南城市文学的发展。过去没有人提过这个命题,而云南城市文学又是客观存在的,但却相对贫弱。一些作家作品被忽略了,理论界也不关注。比如昆明的王坤红,她的小说散文都不错,但不属于云南习惯了的边地、民族题材,她写城市,“题材决定论”把她“决定”掉了。云南的城市近二十年来,与全国一样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而我们许多在城市生活了数十年的作家,甚至从小就在城市生长的作家,却去写遥远的山寨故事,能写好吗?
但是梳理一下,你会发现,云南文学中存在着一条城市文学的发展线索,而且现在一些作家也在写,于坚、胡性能、黎晓明、半夏等人都在写,而且有一些相当可读的作品。我让我的一个研究生做了这个课题,集中起来一看,会让一些对此完全不了解的人吃一惊。
记者:是什么原因冒出了“昭通作家群”?这个群体还能走多远?
宋家宏:“昭通作家群”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经过二十多年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努力而出现的,当九十年代初一些人纷纷跳下海寻找发财的机会时,昭通作家们在群山环抱的寒风中讨论文学,他们甚至不屑于写有偿报告文学。重视精神价值,而对物质生活不是特别地在意,也许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当然,人都会随着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作家们已经和八十年代很不一样。
至于这个群体还能走多远,实在不好说,甚至有人怀疑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群体。目前生活在昆明的这几个昭通籍的作家是否还属于昭通作家群?不仅昆明的人在发问,在昭通的作家们对这个问题不也是处于两难的选择吗?
作家群是一个“准流派”的概念,不能用流派的标准来要求,也不能泛化,有几个作家在一起就称为“作家群”,它要具备一些流派的特征。除昭通作家群外,我更感兴趣的是小凉山诗人群,媒体和评论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20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