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挑战,前半年全球性通货膨胀使得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又经受了一次暴风骤雨般的考验,而接踵而来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致使全球金融体系遭遇了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由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所导致的虚拟经济灾难性崩溃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正日渐显现。而今年以来的旱灾和水害,又不断冲击着农业的发展,“蒜你狠,豆你玩”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嫌农产品炒作,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农产品供需矛盾。在全球经济出现增速放缓的今天,传统产业尤其是作为支撑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农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从长期趋势看,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常年用种量300亿公斤,价值5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外国种业不断侵占中国市场,在蔬菜种子等作物市场,“洋品种”已占据了80%左右利润,面对这种现状,国内农业企业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通过合适的渠道提高农的生产种植技能,使其从本质上认识认可国内农业及种业公司,新型农资超市以整合农资产品销售、农技服务和农民培训、物流支持等内容于一体的形式,尝试一种将农技服务职能融于连锁经营之内的新型农资经营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为此,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建立健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力保障。新型农资超市的建设是以企业形式行使政府农技推广职能的有效尝试。
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最早可以溯源到尧舜时期“教了稼穑,树艺五谷的后稷。近现代的农业推广系统始于清末,而真正受到政府重视,形成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1993年正式颁布了《农业推广法》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五级农技推广组织体制是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其特点为政府直接领导,组织管理上具双重性的以国爱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各部门协作的推广体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日趋多元化,农业增长方式、农民增收途径的不断变化,农业和农民对科技进步和科技信息需求的依赖和增长日渐提高,而农业推广体系却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紧密的来重局面,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用。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比较单一的推广模式。虽经多次变革。但其体制、机制、方式未有根本性转变。为此,形成了下体制、体系无法适应现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脱节局面。
1、观念和认识不足
首先是对于农业推广体系服务主体的地位认识不够清晰。农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农民则是农业产业的主体。农业、农村、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的根本,也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服务的主体。建立一个能够直接面对农民、深入生产基地的农业推广服务机构迫在眉睫。
其次,对农业推广体系本身认识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生产链条上讲应该包括、政府、科研、教育、推广机构、企业、最后到直接生产者。政府是农业推广体系建立的主导,企业通过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对农民提供产品;并传播科研成果的性能。
三是重科研、轻推广。尽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政府也多次对其进行种种变革和强化,便是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仅有30—40%,转化普及率也仅有30%左右。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农业推广工作重视不够,对农民需求了解不充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经费仅为农业总产值的0。125%,与研发经费的比例为1:2,低于世界银行关于“欠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费应占农业总产值的1%-2%,推广经费应高于研究经费“的建议水平。
2、农业推广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结构,其职能主要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推广任务,并没有起到维系、联结各推广主要环节节点,服务农村农民作用。这也正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政府逐渐转向宏观调控,各推广机构不能继续履行原有职责,农民则逐渐从市场中直接获取信息与支持。从而官方推广机构失去其存在价值,而自然形成了“线断、网破、人散“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模式相对单一
尽管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不断变革和探索,但总体上仍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为主,而其它种种类型虽然不断尝试,但由于主要依靠推广体系各环节之间的自由组合,缺乏官方推广机构以合理化的维系、联结,这些形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便其长期、稳定性存在着一定问题,多数只能是临时性、短期的利益链,缺乏长远性。
三、建立新型农资超市是新型农业推广体系节点的有效尝试
1、原有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早期政府主导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倾向于专职进行技术服务,等
待农民上门咨询,并且职能童一,没有进行有效地功能整合与协调,农技、种子、农药、化肥各自为政,缺乏有效配合、沟通与协调。农民无法获得全面、有效、及时的信息和农业技术,长此以往也失去了到各农业农资管理部门咨询问诊的兴趣,转而直接面向销售经营农资的经销商,这种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另一方使得政府农业农资技术服务部门业务冷清,功能退化,从而出现了全国普遍的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国家和政府极力推倡的农技服务体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模式无法适应现有的情况。
2、近年来农资超市及连锁经营的主要进行了销售模式的探索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不同程度上也进行了尝试负起农技推广职责的实践,农资连锁经营和原有一部分农资超市的建设正是这种实践的表现,尽管这些尝试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推推广服务农的问题,而主要是探索了一种农资销售模式。2000年以后包括陕西省农业公司秦丰农业以及北京大北农集团等一批农业农资公司都进行了农业、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希望将农资纳入一个统一的营销网络渠道,整合农技服务提供给农民,但事实上一是存在农业生产网点分散、终端无法深入到生产基地,二由于网络之间距离太远,跨地域管理及物流费用,三是农技服务功能没有相应配套到超市我连锁网络中,真正有效运行的体系或者说达到设计功能的寥寥无几,甚至由于以企业方式作,成本无法合理控制,给经营带来种种困难。
3、新型农资超市建设项目是一种整合农资产品销售、农技服务及培训、物流支持在内的新型农技服务节点尝试
与原来的农资超市和连锁经营不同,新型农资超市本着“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农资超市建立在生产基地,直接深入基地终端,农民不必再跑到县、乡农技服务部门,让农业技术和农资销销直接到达田间地头。其次,农资超市将庄稼医院和农民培训中心以及专家大院三个功能整合在其中,农资超市的定位就不仅是产品销售,不只是产品本身所包含的技术和质量,而且附加了专门的农技培训、支持、诊断功能,从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庄稼医院到短期内的种植技术相关培训,最后到专家讲解的理论高度,是一个结合即时,短期,长远目标在内的农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第三,建立冷链物流系统从流通环节上为蔬菜种植提供了物流支持。最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农技信息的采集、综合、分析提供了可能、为以后有效、及时的信息传递奠定了基础。
4、新型农资超市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统一进货及农技服务支持便于农业管理部门监管。
近年来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被日益被重视,而农产品的源头农资的质量安全更是不容忽视。由于《种子法》颁布实施,种子跨区域经营不存在壁垒,而蔬菜种子因为国家放开的较早,介入门槛较低,更是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我国目前共注册上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有效证件外资企业50余家。由此可见,农资市场,尤其是蔬菜种子市场处于一种混乱的无序竞争状态,建立一种健康、安全的农资超市模式,让农民用上放心农资是当前监管部门的生要工作。而新型农资超市以其规范、规模以及农技服务性质将为管理部门的监管、支持提供良好的条件,也将成为农资市场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