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有车一族搞不懂的是,两年内国际油价每桶下降50美元,而国内油价却每吨上涨1710元。2009年成品油调价机制出台之前,如果说车友们看不懂成品油的调价尚情有可原的话,那成品油调价机制出台之后,再让车友们看不懂成品油的调价就不应该了。
不应该发生的事,如果第一次发生,还可以说是意外的话,那经常发生,就有点不正常了。中国的成品油调价就属于不正常现象。2009年的成品油调价机制规定:以20天为评价周期,国际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日均涨落幅度超过4%时,就考虑相应调整国内油价。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是最高限价,在此范围内,鼓励成品油供应企业根据自身的库存及成本等情况自主制定零售价格,开展公平的市场竞争。也就是说,国家紧盯成品油三大国际市场,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势应与国际市场油价走势呈正相关,同涨同跌。事实上,发改委在成品油价格调整方向方面做的很好,但是在涨跌幅度方面做的很差劲,明显有倾斜油企的迹象,直接导致了“两年内国际油价每桶下降50美元,而国内油价却每吨上涨1710元”的结果。
油价给中国人的总体感觉是 “涨多跌少”,“涨易跌难”。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不这样认为,他表示,不能简单类比国际和国内油价的涨跌,得出国际油价跌这么多,而国内油价不降反升的结论。“因为2008年年底至今,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2009年起,我国开始采用类似“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所以说2008年与2009年的汽油零售价格定价公式是不相同的。根据姚达明同志的分析,2009年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国内汽油零售价要保证炼油厂不亏本和保证加油站有盈利”。“这意味着炼油的成本、税费、毛利、流通环节价差以及加油站利润将全部摊进油价中,由车主来买单,而炼油厂和加油站理论上是稳赚不赔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炼油不亏”。
保证炼油不亏,是什么逻辑?难道仅因油价下跌,油站不卖油带来油荒就弄出个“保证炼油不亏”的规定来?如此类推,不是还要如法炮制出“保证种粮不亏”、“保证炼铁不亏”、“保证……不亏”吗?“保证炼油不亏”的前提是什么,难道炼油企业职工的高工资、高福利、高管的高消费等等都可计入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吗?如此,炼油企业用得着降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吗?如此,炼油企业还会有创新的动力吗?
“保证炼油不亏”理论符合市场经济理论吗?当然不符合。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法制经济,实行的优胜劣汰。“保证炼油不亏”如何实现优胜劣汰,如何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如何体现公平呢?
可见,“保证炼油不亏”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是逻辑的混乱。
保证炼油不亏是什么逻辑?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