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拐点”将逼迫中国城市化与经济政策转向--安邦咨询
洪灾刚刚消退,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又被高温天气所笼罩。上海浦东地区8月12日出现40℃的极端高温,上海今年已出现18个高温日,明显多于常年平均值。北京则在7月上旬经历了罕见的高温,7月5日北京城区气温普遍超过40℃,最高达43.8℃,城区地面温度最高达到68.3℃!此外,南方的重庆、武汉、广州、杭州、南京等都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在国内已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因高温生病和死亡的人数增多,交通、供水、保健等受到城市影响,城市运转受到明显阻碍。
今年的高温天气席卷了整个北半球,全球有17个国家的气温创下纪录。欧洲多个城市,俄罗斯、非洲、中东、拉美和北美都受到了异常高温天气的肆虐。2009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在过去近10年里,全美创纪录的高温天数比创纪录的低温天数多一倍以上。
作为专业的民间智库,安邦认为不能对今年的高温天气视若无睹,这其中不仅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也对人类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对上述问题的严重性要认真思索。
中国是全球变暖过程中的生力军。近十几年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大量发展高耗能工业,再加上大规模的城市化热潮,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0-2003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亿吨,增幅超过73%。据国际有关机构的评估,中国从2007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但从环境来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代价异常高昂,而且中国对此问题的认识太晚,至今在政策层面还有很多的争论。从环境角度看,发达国家的产业大量转移到中国,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环境灾难与能耗灾难的转移!但是,国内大量的地方官员至今还痴迷于此,把工业化与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不二法门。
面对以高温天气为代表的全球变暖,我们必须看到气候异常背后的深刻含义和影响。人类对高温天气存在一个“敏感度”,在一定范围内,如低于某一个温度,人体尚能承受,这种情况下,有关全球暖化的政策建议不受人重视。但当气温超过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情况将会急剧变化,人类将不得不屈服于环境的转变,导致政策出现急剧的转变。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可以称之为“环境拐点”或“气候拐点”。
不能不重视的是,当前中国的异常气候和环境破坏,意味着中国正处在一个严峻的“气候拐点”时刻。先看看我们的城市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超大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房地产建设拼命扩张,已形成巨大的城市建筑区。在这些城市区域,“水泥+柏油”式的建设,使城市的硬化地面越来越大,造成在降水时地表毫无吸水能力,不能有效补充地下水。不断扩大的硬化地面使国内许多城市成为巨大的“铁板烧”,在夏季高温时不断突破历史高温纪录。据安邦研究人员在国内的实际感受,在今年夏季高温时,京沪地区目前的温度,已经超过了海南、泰国等热带地区的温度,甚至超过了新疆沙漠在夏季中的高温。
如果城市化这样发展下去,国内的一些超级大城市肯定会遇到发展极限。从今年高温天气展示的趋势来看,京、沪、穗这些超级大城市很可能会急剧转向压缩城市的规模,以扩大城市所需的基本生态与环境空间,发展到极端,特大城市爆破高楼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今年夏季的普遍高温不只是简单的天气变化问题,还是全球暖化问题的一个典型反映。由于面临严峻的“气候拐点”问题,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政策、城市化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都存在因气候变化而被迫急剧转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