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开悟的诱因


  在苦海中的众生,没有苦集灭道的过程,是很难蜕变的。但让人开悟的不是痛苦本身,痛苦是开悟的诱因,开悟是很困难的。天上的天人,因为缺乏苦因,修行精进很困难。人间是一半痛苦,一半快乐,最适合修行。地狱纯是痛苦,一天要万死万生 ,不可能修行。天道轮回要生而为人,几率很小。所以佛经说:人身难得。有了人身才能修行。但修行的法门无数,其中最究竟、最殊胜的是佛法,没有福报与善根的人接触不到真正的佛法,所以说 :佛法难闻,在佛法中,以大乘佛法最为究竟,真正保持大乘佛法者只有中国,印度与东南亚并不重视大乘佛法,生在中国,才有机会听到大乘佛法,实在相当不易,所以说:中土难出。今天能够当 个中国人是要积累相当多的前世功德才有可能。中国文化的特征是道,九流十家都以道为核心。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也是因为佛教的大乘思想与道的思想高度契合,才能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

  要灭掉痛苦只有入道,入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才不会被现象所迷惑,才不会被得失所动摇。道是一种很殊胜的境界,只有有从痛苦中挣扎过来的人,才会真正体验出个中滋味。道与现象有时 一致,有时相反,所以入道总会摇摆不定。追求定力是入道的第一道考验。定力讲得最透彻的是金刚经,金刚经的最后一章是要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并不是说傻劲十足,而是在觉知诸相的虚幻本质之后不迷惑不执著。这种傻劲不动的功夫,一旦觉悟,有时会产生巨大的蜕变,不过觉悟的基础仍在对于本体的觉知,透过痛苦的一番挣扎与摸索,最后才发现本体正在灯火阑珊处,隐隐约约的,但总有 个轮廓与模样,这是真正的本我才会突然觉醒过来,可能会产生顿悟。

  禅宗就是为了让人悟入本体的境界而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顿悟方法。慧能听到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出本体的存在,所以慧能在开悟之后,说了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见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句话跟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如果顿悟这么容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时就不用讲华严经。华严经是描写体、相、用合一的修行过程,其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就是最佳的例子。在现象界中修行,不能着相,也不能着法,必须透过借事练心的过程来悟入般若的空性,才有办法进入本体的境界。为了防众生明白进入本体的步骤。华严经用七处九会说明了本体的存在及其应用的过程,并且把精神的最高境界一真法界点明出来,只有进入一真法界,才能把各种不同的差别世界圆融起来而无障碍。

  道德经说:道法自然,可见自然法则是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法则,讲的最透彻的,是道德经,因为道德经谈的主题思想就是宇宙人性的诸多自然法则,这些自然法则的集合才构成了道,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道德,那就是自然法则的集合,这些自然法则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人喜欢用道德来做社会的规范,这是道德的应用之一,并非道德的本体。邵康节说,道德经是易经的本体论,它从复杂的变易中找出了不易的自然法则,只有如此人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如果找不出自然法则,那么人的行为就一团乱,理不出任何头绪,因此道德就是人类行为的总源头,就像三江源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一样,因此近代人喜欢把道家思想比喻为昆仑山,诸子百家的众多河流都以此为发源地。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就在道德两个字,儒家以德为主,兼顾道,道家以道为主,兼顾德,二者的重心不一样而已。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亦。可见道是儒家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