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聊阿里巴巴与广东电子商务


 

再聊聊阿里巴巴与广东电子商务

 
汪洋书记上任后,紧跟着就是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于高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广东省,当时已经没有大学城做开发,房价高企不落,要出政绩只有找新思路,例如产业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所以有当时的“腾笼换鸟”,例如今年初汪书记就将讲座任务下达到全省各大高校,把全省处级以上干部拉到省委党校做了一系列“现代服务业”的培训,希望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当中最出名的还是早前的引入阿里巴巴。
 
05年马云曾经在省委党校开了一次讲座,在座的省直领导直接拷贝汪洋的话来问:“广东为什么不出马云”(不用思考不怕说错话么)。马云当时的回答其实挺无奈:“既然是互联网应用,在哪儿不一样,干嘛非得在广东呢”(非原话)。

 
早在汪书记上任很久之前,精明的广东外贸企业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大量使用阿里巴巴等平台。这类平台数据要是分布开来,其实需要更多的管理成本。以行政干涉要求阿里巴巴将广东企业的数据摆在广东省境内显然是荒唐的,阿里巴巴的数据不管天南地北的企业只会放在杭州总部。不过广州仍然坚持让阿里巴巴在广州开设了一个分公司,到目前来看其意义仅在于税收归到了我们广州市,可以算作广州市领导政绩。我当时估计这个分公司的地位不会很高。这个判断后来被近期我参加的一个评审所证实。政府每年都采用代为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上网做电子商务。在今年的一项评审中,阿里巴巴广州分公司资质非常好,却拿不出盖了公章的材料,审计报告等,导致在格式审查阶段直接刷了下来。原因很简单——公章等重要物事均在杭州总部保管。这么看来广州分公司目前为止地位只能算一个办事处。
 
汪书记说那话的时候,指定不知道下列一些资料。广东虽然没有出马云,但有出马化腾。后者的腾讯才是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是市值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不管是年收入,还是年利润,恐怕连腾讯的1/3都不到。目前为止我国上网人口约为4个亿,而腾讯活跃账户据说有6亿。若腾讯再以某种方式介入电子商务,其能量空间可想而知。这厢开设广州分公司的同时,阿里巴巴华南总部去年在选址深圳,虽然也算在广东省,但显然没有充分给足广州市面子。说明了互联网公司选择落脚点的要素:互联网人才云集。这是多好的政策都换不来的。

 
所以再拐回来看原来的问题,我认为这牵涉到高层领导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误区。狭义的电子商务仅包括B2B, B2C, C2C等这些应用,但是若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还将应该一些互联网应用也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漏掉一些腾讯、迅雷等优秀的企业。 而另外一个误区是认为非得开分公司,业务才能进广东,这想法对互联网类应用不适用。
 
还有,在评审专家中,有些专家就对高调引入阿里巴巴表示不理解,认为压制了很多本土的优秀的B2B企业的发展,事实上广州也有很多很不错的B2B公司。有一家位于维多利广场的GlobalMarket,早年集中于线下展会,近年来也加快了线上的应用(小做广告一把,没收钱)。以我们实地考察的结果,这类本土新粤商的代表,其实对于广东企业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上,远胜阿里巴巴。
 
尽管这样,我的观点倒是正面的。阿里巴巴的引入虽然并没有给广东企业带来直接的好处,但间接的好处不可估量。广东历来外向型经济非常发达,早年通过广交会向外输送产品。而内贸方面,号称“千年商都”的广州市历史上批发市场价格变动,足以影响全国,这就是著名说法“广州价格”的来由(当然这个影响力由于长三角的崛起而减弱)。目前广州市有110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通过广州市发达的交通枢纽辐射全国。问题在于,广东人过于务实而对创新事物的接受倾向于保守。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旧交易模式的冲击不小,让广东商人一夜之间改造的确难度较大。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巴巴的引入更象是羊群里放进了一只狼,只有往前奔跑,谁原地打转就会被吃掉。也就是这几年这些广东省本土的电子商务才被逼着升级、上马,进入我们的视野。因此我的观点很简单,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实操,将广州1100多个专业市场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不愁广州市和广东省的电子商务发展问题。我与科信局领导若干次接触都提过类似的建议。
 
以往一直关注微观方面的企业电子商务问题,这是第一次就电子商务宏观问题发表看法。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