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产变绿


  在非洲的纳米比亚,有这样一座与众不同的啤酒工厂。

  生产啤酒排出的水,流入了附近的池塘,专门用来养殖鱼。在啤酒发酵用过之后的谷物堆上生长出了蘑菇,这些蘑菇能在当地的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要知道纳米比亚的蘑菇都是进口的。同时,蚯蚓吃着剩下的谷物,成功地将植物蛋白转成动物蛋白,之后蚯蚓就成了养鸡场的喂食。蚯蚓和鸡所排出的废物被一个“消化器”转化成了沼气,这些沼气又被用来支持啤酒工厂的发酵,制造沼气过程中排出的“废物”成为了池塘里的“鱼食”。

  这是一个真正的“零废物排放”工厂,更像一个平衡的小型“生物链”社会。这样的“零排放”啤酒工厂不仅出现在了纳米比亚,还在瑞典、加拿大、日本也相继诞生。这正是社会企业家Gunter Pauli的得意之作。

  零排放系统

  早在1992年,Gunter Pauli就在比利时实践了一下几乎达到“零排放”的工厂,当时他是一家生产清洁用品公司Ecover的CEO。自从这家工厂进行了革命性的“绿色”改变 ——屋顶花园对工厂室内气温的调节,改用风能和太阳能来进行水处理……这家不起眼的工厂立即在欧洲名声大震,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Ecover的洗衣粉在18个月里获得了比利时6%的市场份额。

  这使得Gunter Pauli对“绿色工厂”信心倍增,他甚至看到了通过开设更多这样的工厂来创建一个全球品牌的可能性,不过,他的合作伙伴们却持有不同意见。

  这并不阻止Pauli对“零排放系统”的深信不疑,他离开了比利时,来到了东京的联合国大学。1994年,他在那里创立了“零排放研究倡议” 组织(ZERI),专门用来研究“零排放”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用推广。

  Pauli通过ZERI建立了全球网络的科学家联盟,通过网络工作小组,他提出与零排放有关的各类命题,然后,分布在各地的科学家们志愿根据各自的领域参与到不同命题的讨论中去,如今已经有4600多名科学家参与到60多个不同的讨论小组——比如啤酒工厂的项目,还有专门的小组讨论蘑菇、蚯蚓,或是沼气。

  在Pauli看来,“零排放”系统意味着“100%用完”,完全地杜绝了废物,这将是提升生产力的下一个突破——既对环境有利,又能更好地管理原材料,同时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那么,何乐而不为?

  当生产变绿

  Pauli的梦想并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当一个个工厂演变成一个个微型的生态社会的时候,那么工厂就不再是与环境对立的“污染源”了。只是,到底有多少工厂愿意做这样本质性的改变呢?当工厂变得越来越巨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它们离“绿色”有多远?

  不管是外部政策的压力,还是来自内部的动力,一些企业开始主动思考并积极实践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流程 —— 如何减少对水的污染?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如何减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