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解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 剖析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本报记者  梁培俊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生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目标任务。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推动规模化经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增强生态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将政府引导、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培育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生力军。

要推动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和生态农业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把握的原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态农业和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企业,它的组织、资本注入和管理都是为其社员兼客户服务的。从实践来看,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生态农业合作社,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发挥了土地、资金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提高了生态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扩大大户经营。不管是种田大户还是养殖大户,他们都是当地的种田能人或是养殖能人,经济实力较强,种植或养殖规模明显高于当地同行业农户的平均规模。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生态农业大户在扩大他们的种植或养殖规模时,都保持了原来的土地用途不变。

壮大生态农业公司。生态农业公司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生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公司,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产品加工、仓储和运输公司,产供销一体化公司。产供销一体化公司常常被称为企业集团,当前呈蓬勃发展的趋势。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户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

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生态农业价值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对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能延伸农产品产品链和生态农业产业链,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加速生态农业的进程,进而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具有许多益处:分散经营风险,使农产品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结构、单一经营领域,向多种产品结构、多种经营领域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带动生态农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为工商资本下乡搭建宽广的平台;增加就业机会,既可以为普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为高学历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扩大税收基础,从而为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强化流通网络。这包括两个方面,即农产品产地流通网络和农产品销地流通网络。就农产品销地而言,农产品经营“超市化”、连锁化是市场的发展趋势。欧美发达国家60%90%的农产品都通过超市零售,我国一些地方的农产品经营“超市化”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产地农民、产地生态农业公司同销售地的农产品批发企业和大型超市连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稳定。就农产品产地而言,建立和完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供应连锁和农产品零售连锁,是提高农村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

健全信息系统。市场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至关重要。当前,一些政府部门都建立了信息网站,许多生态农业公司特别是生态农业企业集团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站,但对广大农民而言,获取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渠道仍然比较狭窄,而且政府信息网站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发布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提高对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商务部推出的“信福工程”覆盖范围;规范生态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和采集方法;增加对信息进行分析的内容,增强信息的指导性。

转变生产方式,保障食品安全

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当前,少数地方生态农业生产活动使用的化学物质和畜禽产生的粪便对环境和农产品构成威胁。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检测监督,可以有效控制生态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为了控制由化肥和农药所产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在生态农业生产中,应当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公布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化肥农药名录,加强对农民进行专项培训,增强他们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的技能。此外,对于农药容器和包装物要进行专业集中清洗和处理,防止由于对农药容器和包装物处置不当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

完善生态循环模式。为了解决畜禽饲养所带来的污染,包括我省在内的一些省市出现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畜禽粪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但仍然要重视和实施对沼液的无害化处理。

加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技术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农业的强大动力。要通过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先进技术,推动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促使生态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态农业劳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率。

机械化。世界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广泛使用生态农业机械会减少对生态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富余的生态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及相关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态农业领域广泛使用生态农业机械,可以将农民从简单体力劳动的境况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生物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开始转向生物技术,抗菌素、疫苗方面的创新使得医药产品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到20世纪末,主要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是基因改良的种子,这类种子具有比较理想的控制病害虫的特性。

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创新。在广大农村地区,应当普及广播、手机、电视、计算机,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天气预报、经济信息,加强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联系,缩小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网,促使运输工具、加工储藏技术变革,从而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生产活动同城市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物燃料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极大地增加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为生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推动思路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推动生态农业,必须解决发展思路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充分依靠新型农民。

注重宏观调控。不把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工作简单地推给市场,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分割较严重,农民收入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仍,没有政府的介入,生态农业进程将举步维艰。在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市场调节生产资源和农产品供求的功能。

培育新型农民。追求生态农业的目标需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队伍——新型农民队伍。应当鼓励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千方百计留住大批热爱农村的农村青年,积极鼓励和扶持热爱农村、热爱生态农业并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城市青年奔赴农村。像城市工业一样,大力推动生态农业,也能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既是生态农业的目标,又是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农民包括“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名义农民”:“专业农民”是指具有农民身份,专门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人口,也包括在农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及在农村服务于生态农业的其他人口;“兼业农民”是指具有双重身份的农民——既做工又务农的农民;“名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民身份,但完全不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已经是或者将会是城市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应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以及政府转移支付,来增加“专业农民”和“兼业农民”的收入;通过发展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来增加“名义农民”的收入。而增加“专业农民”和“兼业农民”的收入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使农民达到其他产业劳动者收入的水平,是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和强大动力。(北京  2010.08.11  02: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