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往往让许多老师所疏忽,其实,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上朗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提升,又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操作水平。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语言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忽视了,淡化了。许多语文教师把课堂当成自己口若悬河的天地,将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将语言的学法与数理化的学习方法归为一类,除了让学生课堂上听以外就是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地做习题。各种教辅书、练习册堆积成山,题海战术打得热火朝天。问及原因,则日:“考试又不考朗读,读得再好,有什么用?再者,读太浪费时间。”就这样,一些千挑万选才进入教材的优秀篇目,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三打白骨精》、《夹竹桃》等被试题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些题目偏、难、怪,让学生无法做答,题型的翻新更是让人目不假接,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何谈兴趣?所以,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丢弃了诵读的优势,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是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生长自己的知识。新课标在语言教学方面,强调将学习、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及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强调让学生身心受益。另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读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同时也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的口语得到提高。
语文之所以要诵读,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汉语本是一种语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才能实现识字及理解语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领悟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语言的顿挫、句式的优美及作者笔尖流淌的涓涓真情,从而达到增知识,受教育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一味地要学知识,学语言基础知识,学写作方法,那么就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说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及读者头脑中再创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再者,从阅读的本质来讲,阅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是学生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以“读“为本的理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老师只须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必要时给学生范读。好的范读,可以提高学生读的水平,胜过多遍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专心读,用心读。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学生的读也要提高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表情达意。对于教师对读的教学也要提高要求:训练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熏陶美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在阅读中即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人文素养,终生受益。
让我们发扬中国语文传统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吧,这将使你的语文教学成功在即!
十里望乡毛元学校 蔡少民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