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代工模式的穷途末路?》“郭台铭的富士康帝国建基于代工的商业模式之上,而欲求解富士康频发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背后根源,同样需要落脚在富士康的代工模式上。如果富士康继续沿袭一直以来的单一代工模式,产品99%外销,富士康的内地员工就不可能改变作为其代工机器中长期被漠视的命运”。
这是媒体对富士康代工模式的“深刻批判”。此类报道不断地见诸报端。
媒体和学者的评判富士康模式走向末路,一是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年轻人,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上一代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打工,不愿意加班,他们需要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富士康这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难以生存。二是说,富士康是代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给别人制造产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以媒体和学者的结论,富士康必须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要转达向做品牌,而不只是做代工。
其实,这些观点有道理,但都有失偏颇,属于纸上谈兵,茶杯里的清谈。
代工已经证明是有前途。富士康已经把销售收入做到1年将近1万亿,产品进入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内容、渠道的“6C”产业,全世界以上产业的前三名企业都是富士康的客户,绝大多数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35以上。从苹果的ipod、ipone、ipad到索尼游戏机、再到诺基亚手,全世界最时尚的电子产品,都是富士康制造。如果靠压榨劳工血汗能积累起这么大的产业规模?难道我们不承认富士康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是高于其他工厂?
我们有什么理由得出代工没有前途呢?媒体和学者认为自主品牌才有前途,你们能举出一家自主品牌做得超过富士康的吗?
同一家媒体为了证明品牌的光明前途,还刊发了另一篇报道《比亚迪PK富士康代工王者之争》。我也认为比亚迪是一家不错的企业,但是别跟富士康去PK,因为你没法PK,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2009年,富士康销售收入超过8000亿元,富士康只有300亿元,相差将近30倍,你怎么去PK。特别是,比亚迪挖了富士康的人,就是学习富士康的代工,没有前途怎么去学习?
这家媒体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最近又写了一篇《富士康神秘北扩:自有产品制造冲动》,说富士康北迁是为转型制造自主品牌,说出的产品是液晶面板。纯粹是一派胡言。“富士康”就是其连接器、机壳、液晶面板等零组件的品牌,已经很多年,何来“自有产品制造冲动”?
中国的小报记者,什么也不懂,也不认真采访,闭上眼睛就瞎写。建议这些记者在写富士康的报道之前,先买一本我写的《郭台铭与富士康》读一下,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了解它的产品和规模,弄清楚“富士康国际”不是“富士康”,然后再去写稿。到今天为止,我所见到的媒体报道中,只有两篇是比较准确的。一是南方周末的那个记者到富士康卧底28天后写的所见所闻,是对富士康员工工作生活等最真实的描写,而有很多没有进过富士康工业园的记者却认为这篇报道不真实,不深刻;二是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丘慧慧写的《富士康迁徙调查:郭氏掘金大陆图谱浮现》一文,客观地写出了富士康在全国产业布局的情况。其他报道,可以说是硬伤累累,从事实数据到观点,错误连连。
如何理解代工?代工是什么?
我们不能把代工只是理解为来料加工,或者是OEM阶段,原材料、设计、技术等都有品牌商提供,代工厂只是组装。从制造的角度讲,富士康已经实现了芯片之外的全面配套,而且也已经进入到设计和研发。也是在去年的股东大会,郭台铭说:“未来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制造这一块慢慢会去跟设计做结合。原因就是现在全世界电子业在营销手段、产品生命周期、消费者口味等方面变化非常快,如果设计研发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制造相结合,产品问世的速度一定会比竞争对手慢半拍。于是做制造的开始设计上靠,做品牌的开始反设计往外包。最近很多的客户就找富士康,不是找富士康做制造,而是要富士康从设计、研发、制造到全球配送、维修,一条龙从头做到尾。所以我们不仅会有产品设计、零组件的研发制造、还做垂直整合,做配送、维修服务,甚至做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为什么要做回收?因为只有做制造的人才知道怎么回收。因为我们知道板金镀上去怎么把它拿下来。
我们还应该理解,代工是制造业产业分工中的一个环节,品牌商、制造商、销售商,还有消费者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不是品牌商独家垄断,包括产品价格是四个方面博弈的一个结果。比如,诺基亚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商,但近两年也遇到了利润下滑的威胁,有人就以此认为富士康的代就受到了损失,因为诺基亚是富士康的代工客户,诺基亚销售和利润下降,订单就会减少,代工费用就会压低。但是,人们却也应该看到,诺基亚式微,但苹果却上来了,是苹果压倒了诺基亚,富士康的苹果订单就增加了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富士康协助苹果打败了诺基亚。媒体一再报道富士康国际利润下滑,但却没有看到苹果的业务利润大增,2009年,整个富士康的利润是大幅度增长的。从诺基亚和苹果及摩托罗拉手机的此消彼长中,我们看到的是代工制造商更有利于回避产业和企业兴衰的风险。
我们更应该理解到,代工模式更适用于中国这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制造商能够集中资源,专心制造,在制造中做出品牌,吸引更多的订单,实际上是代替国际品牌在中国大陆开工厂,富士康就是这样做大做强的。富士康没有做出产品品牌,但做出了制造品牌,做出了企业品牌。制造品牌、企业品牌不也是品牌? 一个国家的产品要创造品牌进入全球市场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国家整体制造业实力的体现,一个企业很难打造出世界品牌,而一个国家打造出品牌,企业产品个个都是世界品牌。在制造业实力还比较薄弱的条件下,通过代工与世界品牌大厂合作,倒是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创造国际品牌的一条捷径。
富士康通过代工创造了巨大的业绩和成功,为什么要抛弃呢?
你凭什么说富士康“代工”没前途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