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的发现(三)


年画的发现(三)

 

冯骥才

 

三  普查和立档

 

  这次,面向华夏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所展开的田野普查,区别往常一般的专业调查;其根由是整个社会正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原有的农耕构架下的一切文化面临着土崩瓦解与灰飞烟灭。保护好文明的衍续与传承的遗产载体,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重大工作。为此,当代的田野调查工作由学者个人化的专业性的学术行为,转向为群体性的全方位的文化行为。调查目的也不像以往那样只是专业性的挖掘,而是整体地立档,即为每一种遗产建立起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档案与文化档案。


  故此,这次调查采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学术角度。在调查方法上,则使用文字记录(重点是传承人的口述调查)和视觉人类学的手段(包括录音、拍照、录像等)。这都是先前的田野调查所没有的。


  自2006年深秋对李方屯首次探访和初步调查后,由我的学院师生组成的“滑县木版年画田野工作组”,又先后三次前往豫北这片宽广的中原腹地进行抢救性普查工作。时间分别为2007年1月、2007年7月的延续调查和2008年2月的补充性调查,前后五十一天。调查内容为村落历史、地理、气候、物产、姓氏、各类民俗,以及艺术的历史源流、传承谱系、张贴民俗、工艺流程、工具材料、技艺特点、画诀艺诀、古画古版、现有种类、销售区域与方式,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同时,对周边的县区如内黄、濮阳、安阳、长垣进行宽广的文化搜索。每次调查都是前一次调查总结后的再深入。直至2008年2月田野工作结束时,口述调查录音六十二小时,录像五十五小时,拍照七千余帧。调查到现存各类年画一百二十七种,画版二百零四种。由于滑县的画多为神像,使用后便烧掉(意为送神),故年画除少量珍罕古品,多为古版新绘,但画版多为老版。调查组在滑县周边进行调查时,在安阳县永和乡苏奇村意外发现一种灯笼木版画,巴掌大,四方形,秫秸秆插接,纸面版画,上施五彩,质朴可爱。每逢春节和灯节之夜,孩童们提着这灯儿满街跑,好似一片片萤火虫。地上的灯要比天上的星好看多了。灯上的画多是昔时家喻户晓的戏剧或传说人物。在风格与艺术上与滑县年画应属同一体系。调查组便对苏奇灯笼画也做了一如上述的全面的田野调查工作。


  调查组返回后,即把所有调查和收集到的图文和音像素材进行文字整理、分类与研究。对本地年画的两个重点——神像《全神图》和祖谱《名义》,设专题研究。同时,将收集到的所有的画与版,在分类之后制成数据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最重视对传人的口述史调查。口述史是将传人记忆中的无形遗产转为确定性的文字的最可靠手段。此次对李方屯数十人的口述调查,已整理成文字近二十万字,内容丰富广博,细节充分翔实。这样,一个底蕴深厚、文化独特、艺术迥异的古画乡就从几乎被遗忘的厚厚历史尘埃中渐渐廓清出来。随即,就将其作为中国年画重要产地列为《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开始档案化的图文编写。


  9月份,《滑县卷》初稿完成,遂在我院的美术馆举办《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将滑县历史、文化、艺术、制作、传承分门别类展示出来。并邀集各地民艺学和民俗学的学者聚会研讨。在极其厚重又充分的材料面前,滑县年画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获得一致认定。


  自此,滑县年画有了一份可以把自豪置于其上的详实完备的文化档案。


  2008年春,安阳人民政府将滑县年画向国家文化部申遗。在审定会议上,我介绍了这一遗产的价值,得到一致通过。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滑县木版年画列入其中。编号为Ⅶ-143。

 

  本文简要叙述一项文化遗产的发现、普查、挖掘、整理的全过程。这也是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文化界自觉地进行文化整理的千头万绪中的一项。


  我们的理想是将每一项遗产都经过这样严格的学术性整理,并归结为档。这样,先人之创造就不再濒危,也不飘渺。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的博大深厚,便不再抽象,并会真正地言之有物。绵延数千年的根脉则可以永世不绝地在大地上发芽、成木与开放出照眼的花。


 


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